阅读: 2024/1/5 17:19:09
基于学情 数据赋能 精准施教
——记闵行区三年级数学学科教研活动《长度单位》单元课例研究
11月15日下午,主题为“基于学情,数据赋能,精准施教”的闵行区“智慧纸笔·精准教学”三年级数学学科教研活动在七宝明强小学西校区举行。本次活动以《长度单位的认识》为课例展开研究,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模式。明强小学课程教研部副主任王菁梅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西校区分管校长邓茜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区北片各校三年级数学教师参与了现场活动。
活动首先播放了江川路小学张袁超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课堂视频,张老师从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指示牌、泳道、学校操场出发,勾连与回忆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1千米距离很长。以学校周边的真实地图为载体,引导学生估测“1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并让学生运用所积累的千米量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千米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明强吴琳老师现场执教了《分米的认识》,吴老师从造纸术引入,让学生在测量长边的过程中认识“分米”,体会“分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找“身上的1分米”“盒子里的1分米”“教室里的几分米”“校园里的几分米”等活动,逐步建立分米的量感。第二个环节中,吴老师让学生测量短边的长度,体会“越细分,越精确”的过程,初步理解度量的本质,渗透无限分割思想。最后,对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梳理,学会用“分米”来表达,并进行拓展延伸,将“分米”与后续的和分数、小数的认识建立联系。整个教学活动,借助智慧笔进行全过程的有效跟踪,精准分析学情、实时调整教学,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田园外小的薛张盛老师对第一节课进行了点评,他首先肯定了张老师整节课运用了“三个助手”的平台,将各种资源即时推送给学生,也动态化的呈现了学生的过程性思考,由学生的课前探究“我最喜欢的一次旅游”引入,带领学生寻找高速公路中有关“千米”的信息,再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泳道、操场等长度去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将学习过的“米的认识”,迁移到“千米的认识”。
闵二实小的陈晓亭老师认为,吴老师的课堂真正让学生经历了量感学习的“完整过程”,从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方法、一直到度量结果的体验,这节课围绕新课标中的“量感” 这一“热点”,设计了很多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中逐步形成量感,非常有看点。在测量短边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吴老师进行了一步步引导与层层追问,学生逐渐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学生在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时,将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串联,可见吴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心中装有单元整体意识,不仅是纵向的,更是横向的。
吴琳老师对三年级第五单元“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了单元教材分析,从单元背景,单元内容结构,单元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解读,并给出了教学建议。
闵行区教育学院李群主任进行活动总结。李群充分肯定了两节课教学的结构和设计具有共性,环节设计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设计背后依据了学生不同的学情,凸显了量感建立的过程,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李群强调,“具身认知”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身体上的“小尺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长度。同时,智慧纸笔落实精准教学,教师通过收集数据,思维呈现与回放功能,及时捕捉资源,对产生问题的学生及时追问与辨析,从而更好地达成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三年级数学区级教研活动,让全体数学老师更清晰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灵活运用“智慧纸笔”、“三个助手”等平台,基于学生学情,展开新一轮的“精准教学”,相信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不断地实践变革中,闵行区的小学数学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
转自:“明强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和美课堂 | 落实课标要求 技术赋能课堂 践行学科育人——记明强小学与九亭五小及福建三明学院附属小学两地三校英语联合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