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山东大学刘树伟组解析调控小麦穗发芽抗性的新机制

    阅读: 2024/1/8 9:31:21

    以下文章来源于JIPB ,作者JIPB

    面包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是全球栽培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约占人类碳水化合物消耗的20%。为获得整齐的出苗率,在小麦驯化过程中弱休眠性被选择并保留下来。然而,弱休眠往往会造成收获季节在高湿度条件下发生穗发芽现象,从而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降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穗发芽现象在全球范围内的小麦种植区变得更为普遍,每年造成超过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了解调控种子萌发和休眠的遗传及分子机制,并培育抗穗发芽新品种,对保障小麦优质、稳产至关重要。

    近日,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树伟课题组在JIPB上发表了题为“TaSRO1 interacts with TaVP1 to modulate seed dormancy and pre-harvest sprouting resistance in wheat”的研究论文 (https://doi.org/10.1111/jipb.13600)。研究结果表明,tasro1 突变体表现出强烈的种子休眠和穗发芽的抗性,而tavp1突变体则表现出弱休眠性。遗传证据表明,TaVP1对TaSRO1具有上位性。TaSRO1 与 TaVP1 相互作用,并抑制其对穗发芽抗性基因TaPHS1 或 TaSdr 的转录激活。此外,TaSRO1 抑制了 TaVP1 和 TaABI5 对TaPHS1 或 TaSdr的协同激活效应。大田实验结果显示,tasro1等位基因的引入对重要的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表明其在培育抗穗发芽小麦中存在巨大应用潜力。

    博士研究生刘树朋为论文第一作者,刘树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李丽和王汶龙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感谢夏光敏教授对本工作的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转自:“iPlants”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10)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 兰州大学刘建全团队揭示青藏高原茄科植物两类莨菪碱生物合成途径的演化历史

    下一篇:【招聘】江西农业大学院士团队博士后招聘启事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