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突破!中农大魏育蕾教授继Nature发文后,最新成果登顶Cell

    阅读: 2024/1/9 9:15:20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魏育蕾教授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吴军教授、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谭韬教授合作在Cell 杂志发表题为“Dissecting embryonic and extra-embryonic lineage crosstalk with stemcell co-culture”的文章。

    阐明了囊胚时期胚胎组织和胚外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胚胎和胚胎外组织之间互作机制解析提供了新的范式。

    哺乳动物中,生命是由单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胚内和胚外组织之间互作异常与流产、妊娠失败及发育源性疾病等密切相关。为了防治发育相关疾病发生,并最终攻克疾病,需要人们对这一阶段的生物学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团队借助共培养的方法,探索早期胚胎发育中胚胎与胚外细胞如何互作这一基础科学难题。通过深入分析,团队揭示了羊膜祖细胞通过细胞外基质(如层粘连蛋白和胶原蛋白等)调控胚胎细胞的增殖。

    此外,灵长类胚外内胚层细胞的自我更新机制研究相对处于空白。通过物种间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不同物种间该细胞有物种保守的功能调控关键基因,这些基因在对不同物种中胚外内胚层细胞的多能性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中开发的干细胞共培养条件不仅有助于建立更接近体内胚胎的干细胞胚胎模型,也为未来探索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全新平台。小鼠、食蟹猴等动物肧内、胚外干细胞系的建立为大动物干细胞的建立和研究提供了先行基础,未来可在农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个人简介

    魏育蕾,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硕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多年从事不同物种干细胞的建系及其相关应用研究。博士后期间研究不同物种之间干细胞的动态联系及其相关应用,构建了世界首例人类早期囊胚模型,以及世界首例马鼠嵌合小鼠,用于研究早期胚胎发育以及异种动物的嵌合体模型。截至目前,已在Nature、Cell Stem Cell、Cell、JA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共同作者身份发表多篇论文。其中,Nature论文被Science杂志评为“2021年十大科学进展”。

    魏育蕾教授任教的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是我国最早组建成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动物学北京市重点学科,生物学科被列入“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拥有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生物学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五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奖9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80余项;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14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论文300余篇。

    围绕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学院不断开展科技转化,用科技赋能绿色农业。新型绿色生化农药-维大力获中、美、俄等9国发明专利授权,可显著提高水稻、小麦等作物抗倒伏、抗病、抗旱性,示范推广面积超500万亩。非豆科固氮菌及综合运用技术商业转让超400万,合作示范小麦增产8%—12%,广适性大豆复合根瘤菌剂完成商业化施用160余万亩。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多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人类生命健康重要领域。未来,学院将持续深耕生物领域,为祖国农业科技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转自:“TOP大学来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7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香港大学:2024年内地本科招生计划数预计将达到600至700人

    下一篇:一天两篇!浙江大学发顶刊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