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11 9:54:24
像磨课一样磨课题
——以课题“有形有路:初中生科学学习中思维地图的应用研究”为例
王雄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中心
摘 要:磨课是指教师将已经生成的课例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趋于完善.磨课过程的一般要求是“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相对于磨课,磨课题的过程还不清晰,基于此,笔者运用迁移的方法,提出像磨课一样磨课题的观点,通过“四有”路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形成磨课题的渐进全过程.
关键词:磨课;磨课题;有形有路;思维地图
作者简介:王雄(1977-),男,浙江嘉兴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研工作、初中物理“理性思维”教育.
基金:2021年浙江省教研重点课题“双向·双核·双维:指向深度教学的初中科学单元设计研究”(项目编号:Z2021022)。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王雄.像磨课一样磨课题——以课题“有形有路:初中生科学学习中思维地图的应用研究”为例[J].中学物理,2022,40(10):7-9.
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是指人们从事研究前人或同时代的人还未认识或解决的问题.课题方案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它初步规定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主要环节包括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等环节.一份好的课题方案如同一张好的“施工图”,是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精准导航,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中心环节,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相对于课的打磨,优秀课题方案的形成过程还不够清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方案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
(一) 问题提炼不精准
不明确自己为什么做?课题研究始于问题.但面对教学中众多琐碎的问题时,如何根据研究意义、价值等方面进行归纳、提炼形成课题的研究问题是一门技术.但在现实的课题方案打磨中,许多课题问题的提炼由碎片且缺乏逻辑的内容构成,没有通过深加工,聚焦关键问题.
(二)研究综述不精确
不明确别人做过什么?课题研究需要知彼知已.只有通过对别人的研究进行归纳才知道课题起点,才能寻找自己的研究突破口.但在现实的课题方案打磨过程中,面对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海量”研究,许多教师只是简单罗列,没有通过深梳理,聚焦核心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不精巧
不明确自己怎么设计?课题研究需要“想好再做”.结合核心概念界定及课题框架设计,有利于课题总思路的形成.但在现实的课题方案打磨中,许多课题逻辑关系不通,操作定义不清,因果关系不畅,没有通过深思辩,聚焦精巧思维.
(四)研究策略不精细
不明确自己怎么操作?课题研究需要细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与细节路径相互结合,形成匹配的路径与内容.但在现实的课题方案打磨过程中,许多路径与策略空泛化,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迁移运用,没有通过深结构,聚焦实践操作.
二、异中求同:像磨课一样磨课题的正向重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老师在“基于磨课的中国式课例研究”一文中提出:磨课的过程需要“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将磨课的方法迁移到课题研磨中,解构课题方案的最核心结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寻找磨课题的“四有”路径.
(一)磨选题缘由:厘清“问题+价值”双要点,让课题缘起有主题
选题缘由是课题方案的起点.主要回答为什么想做这项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具有什么价值等.在这个环节的打磨过程中,选题缘由的核心是突出课题主题,围绕主题元素突出两个方面的打磨:问题与价值.问题与价值是方向,只有方向清晰,才不怕路远.这个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反复思考,不断提炼,形成主题.
例如在“有形有路:初中生科学学习中思维地图的应用研究”课题方案中,结合思维地图的核心,笔者针对学校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提炼出三个核心问题:(1)学生思维过程不可视;(2)学生思维方法不可感;(3)学生思维培养不精准.同时针对问题形成课题的三个价值:(1)透视学生思维过程,让思维可视化;(2)串联学生思维碎片,让方法可感化;(3)展示学生思维个性,让思维精准化.
在这个环节中,课题问题的形成十分重要,课题研究的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教育理论.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新的问题;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在理论观点的争论中寻找问题;以反其道而行之开拓问题等.二是来自教育实践.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困惑中发现研究问题;抓住思想中的火花形成研究问题.在主题的打磨过程中,一般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从现实出发,陈述问题产生的来源,提出初问题;第二步:思考问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磨出精问题;第三步:问题与价值对应整体思考,炼出新主题.
(二)磨研究综述:铺陈“数据+理论”双角度,让课题研究有目标
研究综述是课题方案的原点.研究综述需要既述又评,知彼知己,这与磨课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与不同.磨课题特别强调对已有研究者的研究,需要以研究主题为圆心,寻找、分析、分类及综合不同已有研究资料.研究综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叫综,二是研究者对文献研究的主观评价,叫述.
例如在“有形有路:初中生科学学习中思维地图的应用研究”课题方案中,笔者进行以下研究综述.
思维地图由David Hyerle博士于1988年开发并逐步使用,总体看来,国外研究主要通过大量真实的数据信息论证思维地图的教学价值,即使用思维地图确实能提高学生成绩与能力.截止2000年,美国已有2000所学校的教师接受针对思维地图的培训,由此可见,思维地图在美国的使用已比较常态.
然而国内对思维地图的研究比较少,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思维地图”为检索词,搜索到有关思维地图的研究论文不足100篇,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有关结构图、思维导图、思维地图等工具的对比研究;其次是对于思维地图的初步认识及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初中科学学习的思维地图使用,更多以分学科方式出现,例如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学科,其研究方式几乎相同,即介绍思维地图的概念及其八种类型,阐述应用思维地图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以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展望思维地图的应用.
综上,笔者发现国内研究者对思维地图研究不多、不深,特别是从初中科学及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思维地图应用研究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在研究综述打磨过程中,笔者主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别人是否进行过同类或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哪些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进行研究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本课题和别人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同类课题在研究的依据、目标、范围、对象、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3)自身课题研究最大的价值在哪里?在磨综述的过程中,同时需要注意四个结合:第一,需要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结合,体现综述的全面性;第二,需要数据与理论结合,体现综述的丰富性;第三,需要共性与个性结合,体现综述的层次性;第四,需要价值与问题结合,体现综述的价值性.从而在别人已有研究与自己创新突破口处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欢迎点击加入《中小幼教师如何做课题写论文》视频课程,零基础学习做课题写论文]
(三) 磨研究框架:梳理“概念+结构”双线索,让课题实施有方法
研究框架是课题方案的重心.主要包括课题界定与研究结构.课题界定主要包括概念界定,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等问题.研究结构主要考虑从哪几个方面、几种角度展开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要探讨哪些具体办法等.
例如在“有形有路:初中生科学学习中思维地图的应用研究”课题方案中,笔者重点对“思维地图”及“有形有路”两概念进行打磨,特别是对“有形有路”进行提炼,同时对本课题的总框架进行设计.
思维地图:思维地图是支持“思维技巧培训”的视觉语言工具,它由David Hyerle博士在1988年开发,具有整合灵活、使用简单的特点.在这套可视化语言中,共可用8种图,分别是:圆圈图、树形图、起泡图、双起泡图 、流程图、复流程图、括弧图和桥接图.
有形有路:有形有路是指通过思维地图的可视化,不仅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体思维发展的不同形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思维痕迹的分析,发展学生的思维路径与方向,使学生学习精准化.同时,形成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研究框架的打磨决定课题的重心,重心越低,课题方案越具有稳定性.在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核心概念下操作性定义(例如“有形有路”).下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即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在课题结构形成过程中,主要方法如下:第一,对研究内容进行分层;第二,对研究方法进行梳理;第三,形成结构内容的逻辑性与方法的对应性.使内容、方法、目标一体化.通过研究框架的形成过程,让整体课题方案的思维可视、方法可见.[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下载课题研究快速入门手册]
(四)磨课题内容:聚焦“路径+策略”双核心,让课题实践有积淀
课题内容是课题方案的核心.课题内容的精细规划与课题的实施过程存在直接关系.课题内容是回答具体怎样研究、怎样操作等问题的指南,需要路径与策略的对应与结合,需要不断地梳理与提炼,形成课题内容的精准化、迁移化描述.
在打磨课题内容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第一,要磨出围绕核心内容的一般步骤,并形成结构化的图例.例如在“有形有路:初中生科学学习中思维地图的应用研究”课题方案中,笔者针对基于“个体学习”的思维地图应用研究内容,形成以下框架图(如图2所示).第二,要结合结构图,磨出可以迁移的一般操作步骤.例如,结合以上学习流程图,课题组成员具体磨出以下流程.基于“个体学习”的思维地图应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或任务),引出问题;第二阶段:学生个人利用思维地图(例如:圆圈图)连接先前知识,针对问题进行个人头脑风暴;第三阶段:学生个人结合自身问题或困扰与他人交流,完善圆圈图,进而通过气泡图或双气泡图描述核心问题关键特点,并进行对比;第四阶段:学生通过梳理流程图,通过复流程图进行推理,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个人学有所获,学有所得.通过图文结合,通过路径与策略对应,让课题研究内容结构化,路径清晰化,策略实践化.[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申请加入课题论文交流群]
三、同中求异:像磨课一样磨课题的反向思考
综上,笔者从磨课的相似处考虑,提出磨课题的“四有”路径.但同时,磨课与磨课题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差异角度思考还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驱动过程
在由问题串联的磨课题过程中,要体现四个“真”:课题研究的问题要真;课题研究的态度要真;课题研究的过程要真;课题研究的成果要真.
(二)方案显现方法
在磨课题过程中,方法的提炼是核心目标,要在方案中显现方法的整合,在理解上突出隐性思维显性化;在重构上呈现显性思维结构化;在呈现上体现结构思维形象化.
(三)价值体现共识
在磨课题过程中,课题价值是指南针,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第一位,体现人本性;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视为生命线,体现高效性;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体现辐射与创新性。
本文来源: 中学物理 2022,40(10),7-9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