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29 14:34:19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中大与小的关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大与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大山与小岭、大河与小溪、大事与小事、大物与小物、大智慧与小聪明、大气度与小心眼、大局面与小场合等。
老子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大与小也是相比较而言、相依赖而存的,没有小谈不上大,没有大也谈不上小。大由小而来,小累积成大。大会变成小,小亦会变成大。
从哲学角度来看,大与小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大与小的矛盾和问题,如影随形、形影不离、伴随终身。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流以成大海。生活小细节,人生大舞台。
正确处理大与小的矛盾和问题,是人生的智慧和艺术。只有把大与小的矛盾和问题处理好了,才能学习有所获、思考有所悟、干事有所成、生活有所乐。事实证明,如何处理大与小的矛盾和问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是非和成败,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彰显一个人的品德和智慧,折射一个人的精神和境界。
关于正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可以总结出来许多条,但至关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大德与小善的关系,即要重修大德,又要肯为小善。小善虽微,累成大德。小善不为,大德难成。因此,我们既要注重修养大德,又要做到肯为小善,从而积小善而成大德,切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
二是处理好大义与小节的关系,既要坚守大义,又要管住小节。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大义不可不守,小节不可不管。一个人如果管不住小节,就会失大体、失大义、引大患。特别是有些人因位高权重,便会有人为一己之私而想方设法地靠近你、拉拢你、诱惑你。如此一来,如果管不住小节,就很容易因小失大、甚至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因此,必须增强注重小节的意识,既要坚守大义,又要管住小节,努力做到大义上过得硬,小节上无瑕疵。
三是要处理好大处与小处的关系,既要大处着眼、又要小处着手。曾国藩有副对联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既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深刻写照、也是他人生实践的高度总结,既可作为我们的谋事之基、又可作为我们的成事之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意思是说,凡事应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去思考、去谋划、去行动,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去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更要立足现实和自身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失误,使事情做得顺利、圆满和成功。
四是要处理好大事与小事的关系,既要善干大事,又要不轻小事。干好大事情、干出大事业,是许多人的人生理想、目标和追求,但小事也绝不可掉以轻心。古人说:“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事、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慎小慎微,既善于想大事、抓大事、干大事,又善于以小见大、以小促大、积小成大,切勿看轻小事、忽视小事、因小失大。
大,似乎让人们忘记了小,也忘记了短小精悍,小巧玲珑,小家碧玉,秤砣虽小压千斤这些成语背后的启示。小,有时候是优势,更是一种低调的处世态度。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小”是很重视的,也有许多论述“小”和“大”之间辩证关系的格言警句。比如;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可谓数不胜数。古人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都说明一个道理,大是由小积累而成的,不能轻视“小”的作用。
滴水藏海,“小”是“大”的折射。北宋名臣张咏当知县时,看见一个小吏“顺”走了公家的一文钱,准备对他进行杖责。小吏不服气地说,不就是一文钱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张咏听后随手写下了四句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个小吏不吭声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往往从一些小事上就能反映出来。
聚沙成塔,“小”是“大”的基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就变成了“大”。红旗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悬崖峭壁上的千里长渠,蔚为壮观。但是这千里长渠,就是靠一锤一钎,一点一点凿通的。没有这么多的“一点一点”,哪来的的人工天河啊!世界上的事情,大都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小”多了,最后就变成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大”。
群众身边还有许多看似平淡的“小事”、难事,比如出行“最后一公里”、就医挂号、生活噪声污染等。这些事情看似微小细碎,实则系统复杂、牵涉面广,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快不快,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系密切。
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写道:“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可以说,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做好各项国家大事的同时,也从未忽视办好一桩桩民生“小事”。餐饮浪费、垃圾分类、农村厕所改造……老百姓关心的这些身边“小事”,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实实在在的“大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如今“光盘行动”“剩菜打包”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农村群众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小事”已经有了大变化。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那么人民幸福是什么?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一头连着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无不是幸福所系。这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得益于一桩桩民生“小事”的落实落细。
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道路上,除了“问题井盖”,还会遇到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有些“小事”,说来简单,做来却难,做好更不容易。只有正确认识“小”与“大”的辩证法,并把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实实在在的“大事”落到实处,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习近平在会见中强调,“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或者“去风险”,本质上都是保护主义,违背市场规律、科技发展规律,也违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小圈子解决不了全球面临的大挑战,小集团适应不了当今世界的大变局”,他直言,“对那些把亚太地区搞乱的企图,我们一是要警惕,二是要反对。”
记忆中的小大之辩,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鹏之大与学鸠斥鴳之小的鲜明对比与其之间互相的争论,这便是小大之辩的来历。显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是捧大嘲小的。然而,在文末又话锋一转,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可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而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达到至人,也就是逍遥的最高境界。在《逍遥游》的最后,庄子超越了小大之辩,以“无”的境界让小、大之分不复存在,谓之“齐”。《齐物论》中,“凡物成与毁,复通为一”,哪里还有小大之分呢?此乃境界。
犹太人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总是教育他们要从小事做起,且不可看不起小事,只有小事做好,才能做大事。要既能承担大事,才能办好小事。
需要胸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新的征程上,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从革命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新时代努力确保贫困群众能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情放在最高位置,这也正是党能够赢得人心的重要原因。三是树立大局意识。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大国。14亿多人民如果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一切艰难险阻都将会化为康庄大道。
需要常思事之小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党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我们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着手。一是重视小事情。回望党的百年奋斗路,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无不是从一件一件小事做起的。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二是呵护小的新事物。新事物在发展的开端相对于旧事物往往是弱小的,很多时候还不被认可,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呵护。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包产到户的想法等,都是一个从弱小的新事物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而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是一个需要创新、需要新事物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有培育呵护新事物的意识和敢于打破旧事物的勇气,让一切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警惕小隐患。一个党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风险意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时就曾谆谆告诫我们,进京赶考不能学李自成。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准备,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大”与“小”本身是一对矛盾,但是矛盾也有同一性,矛盾双方也可以实现同一,并在同一中向前发展。“大”与“小”是相对的,之间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准,一切都要随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要加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科学辨别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到涉及群众利益和生活作风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情。要以“小”成“大”。“大”是起源于“小”的,惊天动地成就的取得往往需要从小处着手,做好每一件小事情,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小”能见“大”,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的“小”往往能了解“大”,见微知著。“大”也能促“小”,能带动“小”的发展,为“小”营造发展环境。同时要知道,“大”并不是一个个“小”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众多“小”的系统优化。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高考语文试题正变得越来越难
下一篇:从表达技巧入手,快速理解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