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9/6 9:28:12
教学改革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
要实现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一方面重视教师在教学之中的主导者地位,另一方面更强调“以学为主”,关注教师在教学立场上更加重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向回归社会生活和经验,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转向师生双边互动、共同探究,教学从无“趣”到有“趣”,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真正回归“学习主体”角色,进而学会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二、确立更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目标
教学(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终点,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很大的飞跃,都会带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乃至考试评价的必然变化,引导着整个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向。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必然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追求,这也是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基于知识又超越知识,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科本质及其独特思想方法,进而达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习目标。
三、选择更有价值的学习(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之下,应对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再组织有新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应站在学科体系之上,对学习(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选择本学科最为核心的知识内容,削枝强干并进行结构化(关联性)、核心性、生活化的处理。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强调“单元整体设计”,意在以“单元”为基准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在结构化的知识之上形成“引领性学习主题”,师生共同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有深度、有宽度的加工,对学科核心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而深入的体验学科本质,充分领悟学科的功能作用。
修订后的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样强调学科体系、学科结构、学科大概念和大观念。
四、设计更为灵活多样、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学习(教学)方式
不同的学习(教学)目标指向必然对学习(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学习(教学)式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优秀的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教学。
核心素养目标之下,获取知识不是主要目标,在知识基础上形成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念更为重要,所以教与学的方式须根本性转变,强调情境性、实践性、任务性、自主性、合作性。更求教师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教学主题、真实且较为复杂的教学情境和挑战性任务的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基于学科或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转化。
▲ 教学方法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运用的恰当与不恰当
五、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强调在教学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鼓励教师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反思:目标设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课程标准的规定;基于目标的内容选择与再组织是否有针对性和适切性;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过程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有清晰指向性。
总结:
当教师对教学系统特别是其中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有科学认知和正确理解,掌握了教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能够认真思考并在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以下五个核心问题,就可以总体把持好教学的基本走向——实现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
①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谁在学?
② 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为什么学?获得什么?
③ 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学什么?
④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
⑤ 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怎么评?
转自教研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期刊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