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0/9 11:43:02
任何研究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可以追根溯源,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向某个方向演变深化。因此,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文献综述,综述的目的就是搞明白前人研究过什么,也决定了我们来研究什么。
文献综述对于学术小白来说是个比较难入手的部分,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可能就是开题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一小部分,硕士生一般是需要单独写一篇文献综述,且毕业论文中都有文献综述这个章节,那么如何上手完成一个可以交稿的文献综述呢,本篇进姐查阅了相关理论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分5个部分讲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优秀的文献综述
1
要避免大面积抄袭、文献的堆叠。
(1)起始有引导
在写一个综述的时候,在前面要有一些引导语,引导语中最好要包含一个对下文具体内容的概括,比如概括研究者研究了哪些内容,使用了哪些方法等。
(2)正文有分类
避免文献堆叠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分类,添加子标题当然是最重要的分类手段,在添加了子标题后,每一段文字的量便不会太大了。同时,在每个子标题的行文里,也需要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可能是不同的研究内容,不同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同的观点流派。分类需要用一些过渡语句来保证连贯性,最常用的过渡关系是并列和转折,有了带有逻辑关系的过渡语句,读起来就清晰多了。
(3)举例有目的
很多时候,我喜欢把文献当作举例来使用。比如要说明一个问题,先说论点,而后把文献当作论据来使用。显而易见,任何举例都是有目的的,这是保证逻辑的捷径。至于举例的详细程度,举一个例子还是多个例子,视情况而定。
(4)最后有总结
一个文献综述结束处应该有深入的总结,每一个子标题结束前都应该有总结,这也是保证文献综述不乏味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别人没有时间读具体的内容时,仅通过最后一段的总结就可以了解这一部分的梗概。这种总结无非是对前面的一个概括,得到了哪些共性的结论,有哪些争议的结论。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论述有哪些研究重点和难点,还存在着哪些不足等。
文献综述框架
2
不管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这一章节中,大家会发现是分好几个小节来写,每个小节对应一个部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分几个小节合适?每个小节又分几个小标题呢?也就是我们如何设定文献综述的框架呢?
进姐总结出了三种形式。
(1)拆分关键词,先分后总
每个题目的论文都是有关键词的吧,这些词提取出来,就可以形成我们的文献综述框架啦。
用一个案例来给大家阐述一下吧,比如去年我指导一个财会专业的同学写硕士论文,他的题目是《财政补贴对XX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影响--以XX为例》(为保护隐私,题目部分词隐藏),很明显这里面有两个主题词,一个是“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一个是“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因此就可以分成下图所示的两点,最后在合起来写一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影响,一个简单的框架就完成啦。
总结框架如下:
1.1A的影响
1.2B的影响
1.3A与B的关系的研究
(2)研究问题从大到小
当题目中关键词较少时,特别是当题目聚焦于某一类特定问题时,我们应当首先采取的策略是将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放大处理,从一个最为宽泛的层面开始进行论述。随后,再逐步缩小论述的范围,使讨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再举例最近一个热乎的指导案例,一个电视编导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电视记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这个题目,这个没有谁影响谁这样的研究问题,而是聚焦于叙事手法的探讨。在构建综述框架时,这个题目就可以采用从大到小的论述方式,最大的是叙事,在第一节中阐述普遍的叙事方法;前两个关键词是对第三个关键词范围的缩小和限定,“电视纪录片”这一关键词,对叙事范围进行初步限定,于是第二节写电视纪录片叙事研究,同理,第三节写故事化叙事(研究),最后把三者融合起来,这样的框架设计既符合逻辑又条理清晰。
总结框架如下:
1.1对A的研究
1.2XX条件下的A的研究
1.3YY条件下的A的研究
1.4三点融合起来的研究
(3)找中心议题方式
找中心议题的方式,用于这个题目中的关键词之间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直接通过从大到小的模式进行论述时。此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一个能够统领全文、贯穿始终的中心议题。
具体来说,找中心议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词进行深入的剖析,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明确其在整个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步是找中心议题的基础,只有对关键词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剖析关键词的基础上,尝试找出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共同点和交集。这些共同点和交集往往就是中心议题所在。
例如,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机制研究》这个题目中,“新媒体”、“信息传播”和“机制”是三个关键词,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涉及到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方式,而交集则可能是新媒体如何影响信息传播机制的问题。因此,这个题目的中心议题就可以确定为“新媒体对信息传播机制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找中心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中心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作者可能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心议题。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作者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论述。
总结框架如下:
1.1找出A与B的共性
1.2找出A与B的差异性
1.3探讨出一个中心议题
1.3.1探讨A&B
1.3.2探讨A&B
1.3.3探讨A&B
以上就是三种方式,大家可以拿着自己的论文题目尝试拆分或者放大缩小或者找关键词之间的共同点,来尝试搭建自己的文献综述框架。
如何找到每个主题的文献
3
框架搭好后,需找各部分的文献。如何又快又全的找到关键性文献呢?
有个捷径是:先找权威期刊的最新文章,最好是文献综述的文章,如果没有,则找实证或新研究文章。划重点,文献需要“新”,而不是我们通常认知的我想找源头文章,我就要搜最旧的那个。
接下来,找到新文献后,重点读其文献综述部分,下载他的引用文章,再去看他引的文章又引了哪些文章,逐级查找,记录引文频率。高频引文,重复被引用的,一定是这个主题最权威的。这些引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可能是最源头的关键文献。有的人引用了,有的人没引用,这些可能是跟他特定的研究主题有关的,跟你研究主题相差比较远的,我们就不需要了。只取跟你研究主题相关的留下。
这样我们找到了源头关键文献和自己主题相关的文献,文献就比较全面了,不会大面积遗漏了。
以什么逻辑来论述
如何写文献综述的“综”
4
我们找到了所需的文献并经过初步梳理之后,就是一个文献综述写作过程了。
对于很多新人来说,大家可能会把一些文献罗列出来,比如XXX研究了XXX问题,提出来XXX;YYY研究了YYY问题,提出了YYY……这样罗列肯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进姐总结了两种逻辑来写,按这个就可以免受批评啦。
(1)时间发展脉络
从最原始的文章到最新的文章,具体写法是:关于XX问题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或作出最早贡献的是XXX学者的XX文章,用了XX方法进行了研究;在他的基础上YY学者又进一步的补充了什么,然后用了什么新方法更进一步的做哪些研究,就一篇篇的从最早的到后面逐渐演化的,这样的书写脉络。
注意不要堆叠,要强调历史演化的这样的过程。
(2)主题划分法
对于没有明显演化进程的主题,没有从一个文章慢慢演化递增的这种,我们采用研究主题划分的方式来写。
比如对一个主题,对于这个问题主要研究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XXXX,第二方面是YYYY,第三方面是ZZZZ,这样的脉络来写。
同样不是堆叠文献,某个人研究了什么这样写一遍,而是把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类,分类一般是按照这个主题的概念或者问题的概念分,第二是前因,就是哪些研究中会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这个东西,第三是结果,这个主题会影响到哪些东西。即:
本身的定义概念、前因、结果
这么记就很简单了。
文献评述如何写
如何写文献综述的 “述”
5
以一定逻辑介绍文献就是“综”,而“述”,则是对这些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度评述,旨在揭示其不足,进而巧妙地引出我们的研究议题。评述部分尤为考验撰写者的功力。
但评述也是有套路的,按以下两点来写即可
第一:拔高
我们一定要突出所研究问题的价值,有没有大量学者关注?在学术界被不被重视?研究这个问题的社会价值是什么?通过这些层面的讲述,拔高我们研究的意义!
第二:讲空白
明确指出,尽管前人在该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我们自己研究的特定的问题是缺乏的,已有研究关注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关注我研究的创新点的部分。
在阐述自身研究问题时,应紧密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同时突出我们研究的独特贡献与创新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展现了对已有文献的深刻理解,也清晰地勾勒出我们研究的独特价值与方向。
小结
以上就是文献综述的写法,再对着一开始我们说的起始有引导、正文有分类、举例有目的、最后有总结,检查下自己写的,没问题就可以提交了。
转自进姐论文指导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