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三新视野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四处”

    阅读: 2024/10/15 14:52:28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视野下的历史课堂到底该是什么样子?课堂是智育的载体,教科书是智育的工具,课堂是学生呈现的舞台,是学生思维养成的沃土,更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着陆处,如何让课堂妙笔生花,作者认为好的课堂在育人,在找到恰当的着陆处!

    一、读在美处

    历史作为文科类的科目,读,一定是不能少的,追求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读,怎么读?读什么?是死记硬背,还是理解记忆?这都是历史老师必须给学生明确的东西,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做什么?三新视野下,这是值得我们历史老师深思的问题。怎么读,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看,高中学生理解能力是最强时刻,那就遵循规律,让学生理解着去读,新高考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所以教育要为学生谋长远,课堂就是最好的发功处。

    引导学生去读书,比强迫学生去读书效果更好。每次历史晚自习,我们可以用十几分钟巩固一天历史所学,剩下的时间,交给孩子们阅读就好,可以看看历史教材外的书籍,可以看看跟历史相关的书籍,只要读书,就是最好的学习,不一定历史课非要读历史书,也不一定学生历史课上学的都要会背诵,三种能力都是在阅读中获得。

    读在美处,哪里是美的地方,我觉得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处就是最美的,没有经济,不可能感同身受,这是情境,新高考越来越注重情境考察,借此通过读书,培养孩子们的历史情境感不是美之出吗?读书是最美的修行,对历史书是让自己明智,睿智的推手,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是一脉相承的,不读书,阅读不广泛,学生的历史素养哪里来,靠教材,教材只是工具,请我们老师不要混淆了!

    二、议在妙处

    有人说:你不知道学生的“痛点”,你的教育可能就是对他的伤害。我们整天与学生在一起,关心学生,教育学生,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没有了解,所谓的爱与尊重都是虚化的,教育也是无效的,课堂更是填鸭式的。你不知道学生的需要,你的教育教学是游离在他们之外的。

    俯下身子,听听孩子怎么说,这是三新视野下,我们历史老师最起码在课堂应该有的素养。

    在课堂模式横行教育的当下,当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老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做些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不好的,那样我们老师就没有课堂了,课堂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师与学生当下即时性的交流互动。

    老师的作用就在于:于无向处指向,于无路处指路,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助处支助,于无光处点灯,于止步处鞭策。如何才能把议带给学生,那就要看老师有没有一双火眼金睛,有没有高于学生层面的知识,有没有有目的的去在课堂上学会放,学会收,收放自如,学生才会有议。

    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有落差,这才是激疑的关键,老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备课和上课其实都是发现的过程,备课是发现文本,深挖文本,设置学生参与度好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新问题。于无疑处生疑的起点是老师设置的问题是否是有价值的问题,追问质疑的前提是问题一定要设置能够引发学生的分歧,引起共鸣的问题不是好问题,也是最没有价值的讨论,是在纯碎浪费学生课堂上的时间,只有问题抛出,学生从不同角度产生分歧,这时候再讨论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讨论,这时候才是课堂上真正的放,放到什么程度,由老师来拿捏,该如何去收,也是由老师来定夺。收放自如,这才是课堂应该有的样子。或许课堂的妙也就是这个模样。

    三、练在精处

    应试教育下,老师都把做题作为获取分数的不二法门,似乎所有的学生学习上的问题都是没有做题不能解决的,这实则是一个错误导向,会让孩子视做题为提分法宝,陷入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若是这样,我们老师也就在为应试教育助纣为虐,那我们冠冕堂皇大谈素质教育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一句空话。

    三新背景下的作业该如何布置,已经作为课题被很多前卫的老师研究,那就说明在立德树人下,我们老师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经开始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变,练,只是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一个过程,检测环节的确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到可以代替教学的地步,所以练到精处才是提升分数的根本。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检验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过程,这是学生知识迁移的重要关键环节,所以教师在学生练习的题目上要下足功夫,作为老师,我们深知,学生做的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甚至一节课讲解一道选择题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老师课前准备充足没有,有没有对一道题进行辐射关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没有发散学生的思维,题目是最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工具,利用好了才是王道。

    精讲精练,有由一道题发散开来,可以衍生出相关联的很多题,可以关联教材学习的知识点,可以关联到学生如何去自己衍生出另类的题目,这才是练习做题的意义所在。

    练在精处,一来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二来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同时也避开了无畏的差题和无效题,为孩子更好的学习挤出了更多的时间。

    四、讲在深处

    这里的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课堂上讲,一个是试卷评析上的讲。如何把握呢?课堂上的讲,要如上文表述一样,要精讲,既然精讲,那就是少讲,但不是不讲。当我们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时候,我们就是牧羊人,学生就是那一群群傲游在教材知识草地的羊,羊需要放养,因为水草本来就在那里,他们只要在教材里找到自己喜欢吃的就行。

    所以讲在深处,实际上要做到三不讲:对于教材,学生能看懂的部分,不讲。课堂放手给学生,是把学生能够看懂的放给他们,这是放手的一部分,有他们独立完成。看不懂的部分,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可以得出结论的部分,也不讲,因为他们通过合作可以得出答案。这部分放手,可以培养孩子们合作精神。学生经过探究依然不懂得问题,这部分可以不讲。既然是高中教材,既然是面向高考,既然是立德树人下的素质教育,太难的问题拿出来放在课堂上讲是在没啥意义,偏怪难的知识点,讲解也没有意义,无论是对于高考,还是对于提升学生素养。那教师应该在三不讲的课堂上,应该讲哪些呢?回到放手给学生的课堂,老师该承担何种角色?

    于无向处指向,当学生在课堂学习方向出现了偏移,讨论出现了偏移,结论出现了偏移,此刻老师的作用就凸现了,那就是要去做课堂的舵手,及时扭转航向。使得讨论在有效范围内进行,让课堂教学有效度。当学生讨论有了位移,此刻老师就要给予即使纠偏,给出正确方向,这里的正确方向不是必须把学生探究的思维限制在自己的思维里,只要方向正确,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下去,或许还会给你不一样的小惊喜。

    于无路处指路,课堂教学放手给学生后,有时候,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讨论进入死胡同,此刻教师可以高屋建瓴的给予指出新的探究之路,此所谓于无路处指路。教师学会追问,不直接呈现答案,追问才能质疑,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出新的道路!

    于无疑处生疑,这一阶段是可以有更多生成的环节,也是深度教学的开始,更是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形成批判思维的契机,更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机会,教师每每在结束了一个问题的讨论后,总会觉得这个任务也就完成了,此刻,只要老师再次抛出相关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疑问,于无疑处生疑,会让学生思考的更多,思考会让人进步,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批判性思维也就慢慢得以锻炼。

    于无助处支助,这是教学的难点突破环节,也是老师在课堂上彰显引导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一个个材料,或者一个个问题面前,当讨论出现分歧,出现争议,到底正确答案在哪里?此刻学生是无助的,无助就需要支助,老师释放高水平的引导,这是支助的最好契机!

    于无光处点灯,如果把学生看成蜡烛,想要发光发热,就必须给予点燃,课堂需要点燃,学生依然如此,没有点燃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教师此刻千万不要自己成为蜡烛,然后发热,发光,你的光线太强,学生也就在课堂上黯然无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光才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有光的课堂,才是课堂应该有的样子!于止步处鞭策。学生总会在学习上出现瓶颈,此刻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就会下降,学习也就进入倦怠期,鞭策有时候可能会促其发展。鞭策要注意方式,以鼓励为主,相信学生,给其自信,然后,赋能学生,给学生赋能需要注意方式,因为学生水平有层次性,学习也就有了层次,适当鞭策是改变学生止步的恰当时机!

    讲在深处,最关键的在于如何讲,何时讲,讲什么,以什么方式讲,深处是什么,如何判断深处也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三新背景下的历史课堂,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教育手段,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师为引领,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三新视野下的历史课堂!

    转自一周闲言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4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听得懂与做题目的关系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的“三常”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