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2/9/6 14:34:04
北京时间 2022 年 8 月 22 日晚 23 时,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郭红卫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隆大学教授柴继杰课题组合作,在 Cell 发表了题为 Extracellular pH sensing by plant cell-surface peptide-receptor complexes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细胞表面的小肽-受体复合物作为胞外 pH 感受器,调控植物生长和免疫的机制。
细胞外 pH 对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免疫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例如人体血液 pH 维持在 7.35-7.45,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络氨酸受体激酶(RTKs),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s) 及氢离子敏感离子通道能够感应血液 pH 的细微变化,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免疫应答等过程。细菌也能通过多种酸性或碱性敏感的膜表面蛋白复合体感应环境 pH 变化,调节自身信号通路。
植物细胞外 pH 呈酸性(pH 5.7),许多生理和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胞外 pH 的改变。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提出了植物 「酸生长理论」 ,猜想生长素能够激活细胞膜上的 H+-ATP 酶引起胞外 pH 酸化,松弛细胞壁,从而促进细胞生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发现植物激发免疫反应会引起胞外 pH 碱化。该现象会在病原菌入侵的几分钟之内发生,并持几十小时。过去几十年间,胞外 pH 碱化一直被作为植物免疫反应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在病原菌相关联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反应(PTI)研究中,植物免疫学家利用胞外碱化作为指标,成功鉴定出了许多重要 PAMP 免疫分子的活性形式,例如 flg22,Pep1。不仅是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碱也都会引起胞外 pH 的快速碱化。然而免疫胁迫引起的胞外碱化的生物学意义仍不清楚。
此外,气候、肥料、微生物也都会引起土壤 pH 的改变。许多研究发现外界环境 pH 的变化能够显著地影响植物基因表达,表明植物具备感应外界 pH 的能力。然而植物如何感知胞外 pH 变化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郭红卫/柴继杰合作团队首先通过 HPTS 染色原位观察到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外呈现相对酸性的 pH 环境。当对植物处理免疫小肽 Pep1 或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PAMP)时,根尖分生区胞外 pH 会迅速升高,表明免疫反应会引起根尖分生组织胞外碱化。同时 Pep1 激发的免疫反应显著地抑制了根尖分生组织生长。
进一步实验表明,Pep1 引起的免疫反应抑制了促进根干细胞生长的小肽激素 RGF1 信号通路,降低了根尖生长发育关键转录因子 PLT1/2 的表达。有意思的是,Pep1 引起根尖胞外碱化的区域与 RGF1 和 PLT1/2 表达区域高度吻合,且 RGF1 是分泌型小肽信号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发生在胞外,因此研究人员猜测是否是免疫引起的胞外碱化影响了 RGF1 信号通路。研究人员利用 H+-ATP 酶抑制剂或是直接升高培养基 pH 来模拟免疫反应引起的胞外碱化,结果与猜想一致,胞外碱化本身便足以抑制 RGF1 信号通路,进而证明 RGF1 信号通路能够响应胞外 pH 变化。
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利用生化、遗传、结构等综合手段,揭示了 RGF1 信号通路感应胞外 pH 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分泌型小肽信号分子 RGF1 上有一个磺酸化修饰(sY),该修饰对于 RGF1 小肽与其细胞膜表面受体(RGI/RGFR)结合至关重要。当胞外的 pH 维持在酸性环境时,RGF1 的磺酸化修饰(sY)处于质子化状态,与受体上的 RxGG 基序有强烈的氢键相互作用,介导了小肽与受体的互作,从而诱导了受体和共受体复合物的形成,激活了下游信号通路。当胞外的 pH 发生碱化时,RGF1 的磺酸化修饰(sY)被去质子化,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大大减弱,从而不能诱导受体和共受体复合物的形成,阻断了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不仅 RGF1 信号通路能够感应胞外 pH 的变化,Pep1 介导的免疫信号通路也能响应胞外 pH 的变化。有意思的是,与酸性依赖的 RGF1 生长信号通路截然相反,Pep1 免疫信号通路呈现出碱性依赖。免疫引起的胞外碱化会进一步促进 Pep1 激发的免疫反应。
进一步研究表明,Pep1 受体 PEPR 上有许多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参与了 Pep1 小肽识别。当胞外的 pH 维持在酸性环境时,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处于质子化状态,破坏了 Pep1 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阻碍受体和共受体复合物的形成。当胞外的 pH 发生碱化时,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处于去质子化状态,小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大大增强,从而促进了受体和共受体复合物的形成,激活下游免疫信号通路。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还尝试将 RGF1 受体与 Pep1 受体的胞外结构域进行了替换,发现当把 RGFR 的胞外域替换为 PEPR 的胞外域后,根尖分生组织由 RGF1 介导的酸性依赖生长,逆转成了 Pep1 介导的碱性依赖生长,从而进一步证实了 RGF1 信号通路和 Pep1 信号通路通过受体复合物胞外区直接感应胞外 pH 变化。
综上所述,该研究首次发现了植物胞外 pH 的感应器,揭示了植物细胞膜表面小肽受体复合物能够感应胞外 pH 的变化,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与免疫。同时该研究还揭示了「胞外碱化」这一植物免疫反应标志,能够作为一个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生长及免疫的进程,减缓生长,增强免疫,从而优化能量,增强环境适应性。此外,酸性依赖的 RGF1 信号通路促进根尖分生组织生长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了 「酸生长理论」。该研究也为未来农业生产中利用 「酸碱调控」来调节作物生长、抗病、抗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方向。
北京大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刘莉(现为德国马普所博士后),与清华大学博士宋文(现为德国马普所博士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郭红卫教授与柴继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姜凯博士、王益川博士、张丹博士、温兴博士,清华大学韩志富副研究员,博士生黄诗嘉,日本东京大学 Yoshitaka Moriwaki 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门涌帆博士参与了该研究工作。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7.012
转自:“丁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