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0/30 15:16:09
第一,找准问题。问题在方法论上有三层含义。第一层面叫做questions,这是一种浅层次的“疑问”。比如说,为什么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要那么高?这可能是个疑问,但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第二层面叫做problems,这说明的是在实践中或者某一制度存在“缺陷”或者“不足”。比如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个人所得税率是需要进行调整的,这一层面的问题是大部分学者所需要找到的。第三层面叫做issue,这是存在于经验事实背后的“理论问题”。比如说有哪些学术性的理论可以支撑这个制度,这一层面的问题,一般都是理论知识积累丰富的学者要去尝试寻找并解决的。我们做科学研究,一定要去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问题意识”的参与,也就是通过研究,我们想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因为可能目前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对应的解答,或者现有答案不合理,又或者现有答案是完全错误的,等等,所以就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找到答案或者解决的新方法。
第二,根据问题来收集文献。找到问题之后,那接下来就是根据问题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关于如何收集文献,这里介绍二种方法:一是顺藤摸瓜。比如说,我们要研究环境法典,以“环境法典”为主题进行检索,就会发现在有些作者是长期耕耘在这个领域当中的,那我们就可以以作者名为检索词再次进行检索,把这些文献收集下来;二是按图索骥。这个比较简单,就是根据他人的文献综述、脚注、参考文献目录里面来找文献。比如说,现在比较热门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我们收集到一些重点文献之后,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文献他们的文献综述、脚注和参考文献目录里面有哪些文献,哪些书籍之类的,然后我们也要把这些文献收集起来。
第三,背景铺成。比如说,我们可以介绍研究的社会背景、制度背景、理论背景,也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来展示研究背景。当然,已有研究的观点也是可以铺成的。比如我们看完大量文献之后,关于该研究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a观点有哪些人在研究?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b观点有哪些人在研究?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又是什么?是否有其他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又是怎么样的?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渐铺成。
第四,发现已有研究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不同观点,可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某一研究问题的,或者可能有些观点间是有交叉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在文献综述的时候,把不同的观点、理论、学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到,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针对问题,针对已有研究做出自己的解释和评述。具体而言,关于已有的观点和理论,我们支持哪一观点,理由是什么?反对哪一观点,理由又是什么?这部分内容的构思和写作,其实是文献综述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通过找到已有观点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述评,找到已有研究的不足,接着自己设计相关的解决方式,来弥补已有研究的缺陷,或者通过创造新的角度或者理论来解释研究问题。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才能体现出我们自身研究的学术贡献,或者说研究价值,让读者和编辑认可我们的研究成果。
转自学术治愈系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申报4次终于中标国社科感悟分享
下一篇:标题拟定的三个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