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西北大学郭松涛教授接受CGTN专访时指出“科学技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阅读: 2023/1/9 16:32:39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顺利召开,并于当地时间12月19日凌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就“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一致。这个框架是人类寻求建立健康且繁荣的全球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为协调各方最终达成一致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制定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擘画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蓝图。

    COP15召开之际,CGTN推出《听自然说》系列专访,特邀国内外官员和科研专家,与青年记者对话,探讨如何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共同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校郭松涛教授就科学技术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接受了专访,回答了技术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面对记者关于猴脸识别的难点的提问,郭松涛教授指出作为交叉学科的新技术,猴脸识别遇到过一些难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选择合适的AI算法;二是,如何采集足够的数据,得益于研究团队20多年对野生种群的研究,经过长期跟踪观察,已可以认识100多只野生金丝猴个体,并给它们每个个体取了名字。在这样的条件下,历经数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数十万张照片采集,经过挑选,获得了十几万张的有效照片的数据集。最终,经过计算机科学家的合作,圆满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基于AI和其他技术开发出的智能识别系统可以应用到动物保护,西北大学的郭松涛教授介绍道。该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灵长类动物的面部识别,还适用于鹿、羚羊、老虎等个体。科学技术克服了准确识别动物个体的难题,为动物管理、行为学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如果能利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来监测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大型旗舰物种,那么该智能识别技术无疑将是最佳的选择。他表示愿意将这套核心算法所形成的识别系统的产品和相关智力成果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单位共享。同时指出研发这套实时监测系统也获得了使用单位的好评,也欢迎来自全世界的保护和研究单位与我们合作,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他指出,观察到金丝猴等其他野生动物数量有明显增加,与中国20多年来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国家公园的建设更是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大范围的高质量保护,极大促进了这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就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对中国的意义,他表示,本次大会彰显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气候问题治理方面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将在这个领域扮演更为核心和主导的角色,对中国是挑战,也是机遇,这有利于中国的产业转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人类未来的发展。“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顺利达成一致获得签署后,希望各国能真正落实相关的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造福人类自己。

    采访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cs7N7AyaRC8-fGH6nQM1Q

    来源 / 郭松涛教授团队 CGTN

    转自:“西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14)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用深度教科研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西北大学科研人员在可调控体光伏效应理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