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写作任务设计:问题溯源及解决策略

    阅读: 2023/1/10 15:08:51

    一、主要问题:写作任务设计的指向“功利化”

    长期以来,好文章成为写作任务设计的起始和终点,它既是写作学习的动机、也是写作学习的目的、更是写作学习的结果。如此,写作任务更多是以功利化的“要求”方式呈现,写作学习就狭隘为专注于字、词、句、篇的纯技能训练。

    (一)追求“功利化”的写作动机

    动机回答的是原因。写作学习动机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写作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写作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但很多写作任务设计缺少言语表达与交流的写作欲求,指向写作学习任务本身需要的写作动机,如为了说服老师同意自己的建议、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介绍一种游戏的玩法等。学生在写作任务中,过于“功利化”地追求“好文章”,以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依附或结果赞许的派生地位。这种动机的学生,关注是的自己或自己的表现,是“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二)追求“功利化”的写作目的

    目的回答的是结果。传统写作任务的目的,往往指向学习的最终显性形式——高分文章。以文章评判为要求的写作任务重在考查学生的全面写作能力,强调学习结果的比较。但其缺少聚焦“这一次”写作知识的掌握学习,学习过程中阶段任务的反思性监控以及学习自我效能的感受提升,即“这一次写作”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怎么学习知识、如何评价知识习得等具体写作目的的明示。

    二、深层原因:写作任务设计的理解“模糊化”

    (一)写作任务的“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理解模糊

    写作学习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功利化”的写作动机是一种外部动机,由写作学习活动的外部结果引发,学习过程只是服务评定的手段,它的满足在于写作学习的外在评定。而源于任务本身需要的写作动机是一种内部动机,由写作学习活动的本身意义和价值所引发,它的满足在于写作表达与交流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这体现了对“为何写”的情感关怀。

    (二)写作任务的“表现目标”与“学习目标”理解模糊

    写作学习目的在于通过经历写作学习活动过程来改善人的写作素养结构。这一活动过程不是探究、揣摩、巩固、验证写作知识“是什么”的识记与理解,如什么是“点面结合”“动态描写”“环境烘托”等,而是于写作实践中获取对写作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的直接体验,回应的是“怎么用”的能力提升,如“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再现场景”“用动态描写表现事物的变化”“通过对环境个人体验化的描述来烘托特殊的情感”等。这些能力习得于写作学习活动实践,同时又是为了写作学习活动实践,也就是写作学习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写作。

    三、解决策略:写作任务的知识与情境一体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能将有关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我们同该领域的交往活动相剥离,更不能使知识的获得游离于知识建构的情境”。这就揭示了写作学习任务的双重目标——知识学习和表达情境,即将知识学习融入真实的写作情境之中,使学生成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一)写作任务的知识开发策略

    语文实践活动分为自然学习性质、课程指引和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三类。课堂场域中的写作学习常态应是后两种类型的活动,师生需要在语识状态下开展写作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将特定的写作知识明确化,我们试着以“写作认知模型”为知识母机,结合写作文体、表达功能及主体情境要求,建立写作知识的开发框架。(见表 1)

    点击放大可查看原图

    1. 写作过程:写作知识的开发“纬线”

    将写作过程分为几个方便管理和监控的部分,以便写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虽然实际写作并不是按其次序展开,而是非线性的、跳跃式的进行,但任何写作都必然包含这几个方面。它既是写作的一般过程,也是写作的一种策略,解决了“怎么写”的普适性问题。我们以其为写作学习的几个必由过程,也以每个过程为范围,来规限写作的相关知识。

    2. 表达功能:写作知识的开发“经线”

    写作知识习得主要来自各种文体学习。我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规约的是教学文体下的“普适知识”,而忽略了真实写作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知识”。真实写作是为特定读者和特定目的而写的,此为写作“功能”所在。要让写作知识习得成为学生表达之需,就要以特定表达功能为要求,让写作知识成为表达目的达成的条件,从而不独立于写作情境之外。只有将写作的表达功能、真实文体的体裁和具体表现形式相对应,才能准确地找到“这一次”写作所需要的知识类目。(见表 2)

    3. 主体情境:写作知识开发的“锚点”

    写作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每一次活动都必需经历完整的创作过程,每个过程又包含了大量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运作。如果一次写作所需知识内容都成为“这一次”写作所要学习和体验的,那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增加学生写作学习畏惧感。这就需要教师对写作知识进行辨析后的“分化”。“分化”的目的是找到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分化”过程是以学生主体经验为基点,将“这一次”写作“知识群”,分成已有知识、待学知识和必学知识。将已有知识和待学知识作为“背景知识”,把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能体现“这一次”写作的关键性知识作为本次写作学习的“目标知识”(学习目标),并围绕其开展写作学习活动。

    (二)写作任务的情境设计路径

    良好写作学习必然是在经过设计的具体表达情境中,成为一种实践性活动。

    1. 写作任务情境的设置向度

    真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写作来达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目的。最好的写作情境一定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成”活动,将写作技能与知识融汇在解决真实复杂的任务情境中;但针对特定写作知识的学习,其所需的真实写作情境远超学生的生活经历,故很多时候,教师需要根据现实生活来创设一种拟真情境,来填白真实情境的缺失。这种近乎真实的情境,一定是无限贴近生活,并且能明确指出写作的话题、读者、目的等知识。

    2. 写作任务情境的要素构成

    真实写作一定是特定作者在特定话题中,为了特定目的,向特定对象,表达特定意思。这里的“特定”映射的就是写作情境。它的要素与真实写作基本一致,主要由写作话题、读者、目的、形式、交稿时间与篇幅等六项知识组成。

    话题,是写作的题目或主题。它有内生和外定两个向度。内生是写作者根据自身生活需求,自发形成的写作题材;外定是写作者出于外在特定的写作要求,完成既定好的写作任务。当下写作话题多为外定话题,但从写作学习动力出发,应多鼓励学生写内生话题。

    读者,是写作者预想通过写作来传递某种信息的对象。写作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设想读者将会怎么阅读、有怎样的阅读体验以及效果,来学习不同读者对写作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运用的区别。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

    目的,是以写作为手段而达成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功能。是为了向别人传递某种生活经验或是感触体会,是为了给他人解释某种事物或是说明某种现象,是为了劝导某些人或人群从事某种行为,说服其去相信某种观点和看法。写作任务设计中,可以通过同一话题的不同目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目的意识”。

    形式,是写作的特定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写作任务情境设置时常常需要安排或指定某种特定的写作形式要求。在不断的对应匹配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心中形成写作目的与写作形式的关联图式,以培养他们的“文体意识”。

    交稿时间和篇幅,是对写作时间和字数的限制。时间的明确,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实际需要有效切分时间,逐步养成写作的时间意识;篇幅长短,主要是以学生写作能力为标准,同时也需要考虑与写作话题、写作目的和读者相适应。

    3. 写作任务情境的内容选择

    写作任务情境内容既含面向真实问题的任务,也有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的情境;既可来自直接经验,也可取自间接经验;既可利用已有经验,也可联系未来经验。布鲁纳的“动作性活动、映像性活动、抽象性活动”十阶分类,设置写作任务情境的内容:基于“动作性活动”,即设计或利用直接性、参与性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在真实情境中催生言语需要和冲动。一是根据“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的活动,也就是“做中学”。这是一种最有效和最直接的经验情境,只要获得经验将无比牢固。二是根据“设计的经验”活动,是指通过现场小型游戏活动来设计;三是根据“演戏经验”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在无限接近真实情景中去获得写作经验;四是根据“观摩示范”的活动,指通过观摩别人是怎么做的获得感兴体验,以习得、强化、巩固和迁移所学;五是根据“见习旅行”的活动,指通过实地考察和游览获得写作的直接经验;六是根据参观展览的活动,指带有一定目的,通过参观具体事物的展览,获得观察经验。

    基于“映像性活动”,即通过音像视听活动,通过观察进行替代性活动,在情境代入里激发其言语表现欲。一是根据看“电影与电视”的活动,利用影视的时空紧缩、现实模拟、快慢技法等,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感受人、事、物的特点,获得替代性写作经验;二是根据听“广播与录音”的活动,利用声音媒体,通过语言、音乐、声响等听觉信息获得具体的体验;三是根据看“照片、幻灯片”的活动,通过细致、反复观察处于静态的图像,聚焦定格于某一特定时间的特定行为、场景和状态,获得写作经验。

    基于“抽象性活动”,即观察图形、表格等视觉符号或阅读文字材料等活动,在探索和体验中产生言语表达动机。一是根据“视觉符号”,通过对图形、表格、地图等形式传递的信息的认知、辨识、提取、综合,获得写作内容的经验;二是根据“言语符号”,指通过阅读一定的指示性材料,明晰具体的写作任务,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写作任务情境形成方法。

    这三类情境无优劣之分,各自都存在优势和缺陷,可按照写作能力的发展从底部活动情境到顶层活动情境过渡,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组合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天山路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75)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基础英语】18位英语大师为你归纳英语学习方法

    下一篇:“问题-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三部曲---魏玮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区级课题结项研讨会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