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院士说|单杨院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潜心耕耘攻破难关

    阅读: 2022/4/22 10:37:18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单杨长期从事食品工程科技研究,围绕小小柑橘潜心研究了36年。202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之前爱思书社|单杨院士:柑橘罐头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的“中国经验”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由爱思唯尔出版并在全球公开发行的单杨院士的两本专著Canned Citrus Processing: Techniques, Equipment, and Food Safety和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itrus By-Products,以及对单杨院士关于两本专著的深度专访。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单杨院士关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研攻坚方向和柑橘加工产业未来展望等方面的特别专访。

    注重基础研究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Q

    作为果蔬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的食品工程专家,您在“产学研用”的技术模式实践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A: 在团队建立初期,合作方以中小企业为主。如果研发的技术不能在企业生产中应用和推广,那么研发就没有优势。

    因此,我们科研的首要切入点,是利用技术研发解决企业在生产和发展当中,对他们影响重大的关键技术问题,也就是“卡脖子”技术。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市场垄断,自有技术支撑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随着合作的中小企业逐渐成长为国际上的出口大企业,我们的研发团队获得了更多政府支持。

    另一方面,则是要注重基础研究。如果一些基础的科学问题无法解决,科研道路将会举步维艰。例如黄酮以往是依靠在柑橘中提取,随着研究的进步,通过把没有活性的黄酮进行结构修饰和半合成,就成为了有活性的黄酮。如今,我们要向生物合成柑橘类黄酮功效成分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果园面积并降低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真正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专注绿色节能工艺

    扩展生物技术创新

    Q

    目前柑橘加工科研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A: 第一方面是绿色加工工艺的推广应用。目前一些绿色技术使用和推广的范围仍然有限,例如柑橘去皮,经历了从不脱囊衣到半脱囊衣再到全脱囊衣,过去依靠人工去皮和酸碱脱囊衣遭遇了绿色壁垒,如今我们研发出了生物酶法脱囊衣。但这项技术研究目前只在少数大企业中有所应用,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酶本身的成本并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技术工艺改造所带来的成本,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所造成的。

    第二方面是节水。目前生产一吨罐头仍然需要20吨到30吨水,如果不能研发出新的科学技术高效地利用和节约水资源,那么水资源的奢侈浪费将会是实现绿色生产的一大阻碍。

    第三方面是生物合成技术的创新应用。我们需要研究那些通过传统方式从一些食品或保健品中获取的功效成分,是否能够通过生物合成技术来获取。我们前期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叫做香叶木素的产品,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产品未来能否实现工业化生产。生物合成技术是目前最需要科研攻坚的一个关键技术,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助力完善产业链 柑橘产品多样化

    Q

     未来重点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A: 完善产业链,减少柑橘损耗。我国柑橘工业存在原料贮藏腐损率高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整个产业链,创新开发柑橘加工原料绿色贮藏技术及配套设施。研发的新技术能做到每一颗柑橘成熟之后,都能鲜美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尽量减少柑橘的腐烂和损耗率。目前这个比率大致在20%至30%,腐损率仍然很高;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将以大幅降低这一比率为目标。

    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柑橘产品多样化。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和日益增长,这对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柑橘的利用和产品研发如何不断创新和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消费者除了直接进食新鲜的柑橘果肉外,还可以购买柑橘罐头或柑橘果汁;柑橘中富含的果胶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牛奶或各式保健品中,富含的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黄酮也可以应用到保健品中。此外,柑橘中的香精油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包括食品、化妆品、日化产品等。

    团队和人才建设

    Q

    研究团队为了达成学术发展目标都做了怎样的准备?对于有志于投身柑橘加工/食品工程科技研究的青年学者,您有怎样的忠告和建议?

    A:研究团队目前共有固定成员33位。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们对人才培养采用研究细分的模式,如果团队成员选择了某一特定的研究方向,我会建议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再次细化,找准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方向,然后在这个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专注攻破。

    对于年轻学者来说,第一点建议就是要学无止境、学以致用,我要求我的博士生要至少有一年发达国家的学习经历,从而拓展视野,掌握先进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之后能把这些知识创新运用到科研中去。第二点建议就是潜心钻研、笃志不倦,建议年轻学者们一辈子从事一项工作,做到底、做到极致,总会收获结果,成为专家。

    与爱思唯尔的相识相知相守

    Q

    从与爱思唯尔相识相知到学术上的合作,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样的进程?爱思唯尔对您个人的科研过程有什么样的帮助吗?

    A: 与爱思唯尔相识是机缘巧合。最早是通过国内的一些科学或化学出版社连线搭桥,在第一次与爱思唯尔会面时我们就一拍即合,也就有了随后在2016年由爱思唯尔出版的第一本科研专著。出版后,获得了国内外学术同行的认可,也获得了和他们进行广泛交流的机会。2017年我的第二本书也是由爱思唯尔出版。现在,爱思唯尔已经是一位老朋友了,期待接下来能把近几年新的学术研究内容与爱思唯尔再次合作。

    爱思唯尔有着严谨的学术风格,而且能够为学术同行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爱思唯尔对我的学术研究很有启发并提供了热情的帮助,不仅是对我个人,还包括我的学生及团队中的年轻学者。

    单杨院士收录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45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科学家发现甘草提取物具有巨大的抗癌潜力!作为保健,要不要平时吃点儿?

    下一篇:如何看待南京大学教授靠卖「基因敲除小鼠」,一只 11723 元,年赚近 4 亿?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