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如何看待南京大学教授靠卖「基因敲除小鼠」,一只 11723 元,年赚近 4 亿?

    阅读: 2022/4/22 10:38:21

    4 月 12 日,江苏南京,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启申购,本次拟公开发行股票 5000 万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 11.27 亿元。

    据悉,公司创始人为南京大学大学的高翔教授,从美国留学归来到母校南京大学担任教授,2017 年成立药康生物,公司约 60% 营收来自商品化小鼠模型销售。目前公司实验动物小鼠产品线齐全,小鼠的价格从几十到上万元不等。2021 年,药康生物实现营业收入 3.94 亿元,一只「基因敲除小鼠」可以卖到 11723 元,毛利率接近惊人的 95%。

    创始人详情:他,南京大学教授 ,靠卖小鼠年赚4亿,即将收获一个IPO

    对于该教授靠卖「基因敲除小鼠」,一只 11723 元,年赚近 4 亿,你怎么看?为什么「基因敲除小鼠」的毛利率能够达到近 95%?这是怎样的生物技术?

    作为天坑专业之首的生物,一直以来在大家的印象里总是和辛苦,清贫,回报周期长的标签挂钩。「教授靠卖小鼠,一年狂揽近四亿」的消息,给科研民工们带来的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

    那么这究竟是不是暴利呢?

    知乎网友高赞回答:

    什么是「基因敲除小鼠」呢?

    我们做疾病研究,常常需要研究一个基因在疾病中发挥什么作用,以此作为开发药物或者治疗方法的依据。

    这也是很多天价“靶向药”的前提——只有明确了什么基因适合做“靶子”,才能以此开发“靶向的药物”。

    所以,通过敲除小鼠体内的基因,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在疾病的时候,这个基因的缺失所带来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来反向开发药物。

    但要把一只小鼠身体里某个基因“敲除”并不容易,这要从受精卵阶段开始做。

    首先你要拿到一个小鼠的受精卵,然后采用基因工程手段,把这个受精卵中的“基因”敲除掉——这一步不仅技术门槛高,而且要求精细。

    不论是之前的TALEN质粒技术,还是前几年拿诺奖的“Crisper-cas9技术”,都是应用于这一步的基础。

    而不同于我们平时对把某一个细胞中的基因敲除,这个目标细胞是受精卵,所以操作要更加精准,不能影响到其他基因的正常功能,否则这个受精卵就不能长成一个个体。

    做完了这一步还不够,要把受精卵移植到小鼠的子宫中,让它最终长成一个个体。

    最终长大的「纯合子基因敲除小鼠」,我们常称为“全敲小鼠”,才能进行后续的研究。

    而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则要求两只相同「基因敲除小鼠」的雌雄个体交配,才能孕育同是“敲除”的后代。

    但实际上,「全敲小鼠」并不是现在主流使用的模型动物。

    因为很多导致疾病的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本身是必要的。如果一开始在受精卵中就敲除它们,这个胚胎可能就不会发育。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尽在特定器官,“有条件”的时候才把这些基因敲除掉的小鼠。

    也就是「条件基因敲除小鼠」,简称“条件敲”。

    说白了,就是只在某一些器官、组织或者细胞中敲除了这些基因,但在其他组织器官中,这些基因仍然正常工作的小鼠。

    这类小鼠更贵,因为牵涉到更复杂的工程。

    首先要设置一个“条件敲除原件”,让“敲除”这个过程,本身只发生在“有条件”的细胞或者组织中。

    这个“条件”可以是某些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也可以是某些情况下才出发表达的蛋白质——总之,给敲除设定了一个“开关”,让它只在特定的细胞中发生。

    这个过程实际需要基因组中两个位点的改造,第一只小鼠(A鼠)体内所有细胞中都标记待切除的基因序列(即敲除),另一小鼠(B鼠)体内所有细胞转入实际发挥切除作用的酶的序列。

    当这两只小鼠杂交时,产生的后代均带有这两段基因,也就会发生酶去定向切割标记序列的过程。

    但这样似乎还是不能控制在特定细胞中发生,所以为了达到条件敲除,我们在B鼠的酶切序列前面,会转入一段“条件”(一般是这个酶的基因启动子)。

    只有满足这个“条件”,这个酶才会被表达出来,才能发挥切割的功能。

    这个条件和开关具体怎么发生的呢?

    比如,我要在肝脏中特异性敲除某个基因,那么控制这个切割酶的启动子必须是肝脏中才会被特异启动的。

    所以我们选择只在肝细胞才能合成的白蛋白作为这个“条件”来控制这个酶(即“开关”)。

    实际上这个开关在小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但只有在白蛋白合成的时候,对应的启动子才会被启动,才会把这个酶启动(开关打开),才会真的切除这段基因序列。

    那么,当肝细胞一合成白蛋白,这个酶就会被启动,然后切割掉肝细胞中我们想要切除的那段基因——这样就达到了“只在肝细胞中特定敲除某个基因”的目的。

    通过选择特定的“条件”,就能特异性的控制“开关”在哪些细胞中打开,也就控制了敲除只在部分细胞中发生。

    「条件基因敲除小鼠」是我们更加精细的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是现在基因功能研究的“金标准”。

    所以,“条件敲”的每一只都经过基因鉴定才能进行后续研究,价格自然也更贵。

    从构建上来说,小鼠一旦构建成功,后期的主要费用就是繁殖和基因鉴定,这个价格并不贵。但前期为了构建这个敲除小鼠的功能,实际的花费十分巨大。

    拿我自己的科研项目举例:

    我2020年拿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大部分研究经费给了材料费,

    而在材料费中,主要的一部分又是给了基因敲除小鼠,

    可以看到,日常使用的实验小鼠是25块钱一只,买160只也才4000块。

    但基因敲除小鼠一只的价格是3000,花了6万块,才买来20只——做一次体内实验就没了。

    而如果你要自己构建这样一直小鼠,前期就是十几万的投入,后续的繁殖、饲养和鉴定,都还有数不清的成分和人力投入。

    所以,实际一只的费用,是很难估计的。

    而这个课题要用到的小鼠远不止这20只,光我这个研究,在基因敲除小鼠的花费可能就超过20万(毕竟实验总会失败,结果也要多次验证,这其中小鼠的数量都会不断叠加,也要不断的扩大养殖)。

    而实际上,光算成本,真的要3000吗?

    肯定不是,鉴定的试验费用也就几百块,繁育就更加不值一提了,SPF动物房一个笼位一个月也没多少钱。

    所以,这些昂贵的小鼠,毛利高的来源,是因为前期建立的时候就有足够高的技术壁垒。

    能够独立构建基因敲除小鼠的实验室,全国也没几个,而能把这项技术开发成标准化的商品,则更是屈指可数。

    我们实验室采购的这些小鼠,大多来自美国的Jackson公司和上海的南方模式生物,这两个公司也是实打实的高科技公司。

    Jackson是美国著名的私立研究机构,和纽约长岛的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 Lab)齐名。Jackson从1929年开始就研究小鼠遗传学,他们构建的基因工程小鼠在遗传稳定性和纯度上都几乎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几乎是全球实验小鼠的“标准制定者”。

    而上海的南方模式生物也是国内很早就开始实验室模式动物开发的公司,如今也在科创板上市。

    像这样的模式动物公司,需要有先进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胚胎培育中心、动物繁殖中心、基因鉴定实验室等核心架构,还有有专业熟练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要建立一个这样的机构,人力、资源、设备等成本都是很高的,这些也自然要反映到具体产品的价格中。

    所以,还是高科技赚钱,高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大家努力吧。

    作者:kkhenr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100005/answer/24423420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外,还有网友批知乎太尿性~~

    「技术高才是王道」

    卖小鼠年赚4亿, “斑点鼠计划”最为亮眼!

    说回此案例,也许有人还是觉得贵,理由特别简单,毛利率摆着呐—— 公司主营小鼠的毛利率维持在 70% 以上。

    咱们知道,价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最终在市场形成的,大家说了算;而利润则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技术强,成本低,毛利率就高。

    说说公司创始人高翔,他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去了美国费城攻读发育生物学与解剖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罗氏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以及全球最大的小鼠资源中心 The Jackson Laboratory(美国杰克逊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2000 年高翔回到母校南京大学担任教授。2001 年,高翔带领南京大学团队创建了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和教育部「模式动物和疾病研究」实验室。在项目建设期间,高翔建立了国内的第一个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

    来源:南京大学

    当时,在国内模式动物资源仍然比较稀缺,高翔认为成立一家模式动物公司对推动这一领域发展非常重要。于是,2017年他成立了药康生物,担任董事长。

    2018 年高翔推出「斑点鼠计划」,对小鼠基因组中可设计策略的所有蛋白编码和非编码基因逐一进行 CKO/KO 模型制作,目前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编辑小鼠品系库,KO/CKO 总品系数量达 22000+。如知乎答主所言,正是这一计划把条敲小鼠的价格降到万元左右。

    万元的小鼠背后,人工费,设备费,材料费和前期研究等等资金投入同样不可忽视,而正是产业化让这一成本得以均摊。科研人们用自己的技术赚钱,同时还服务于科研。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就如网友说的那样,不要用宠物店的逻辑来思考科研用的材料。在座的科研汪们谁还不是动辄做着大几十万的项目,格局打开~

    最终总结,基因编辑小鼠是个成熟的市场,门槛较高,后入局者机会渺茫,还有外国豪强虎视眈眈。小鼠是生物医药研究的必需品,国内企业能打破国外垄断,减少了科研院所和药企花重金从国外引进小鼠品系,这是一个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有越来越多集萃药康这类企业壮大,变强!

    声明:本文由科研猫综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518)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院士说|单杨院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潜心耕耘攻破难关

    下一篇:骗取医保基金超2300万,武汉同济医院被罚超5900万,回应来了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