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中小学教研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研究指导┃?这是一个极具有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范式,非常适合一线教师

    阅读: 2023/2/3 14:41:29

    这是一个极具有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范式,非常适合一线教师

    基于“寻招”实践的教师小课题研究

    马东贤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副校长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马东贤.基于“寻招”实践的教师小课题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18):26-27.

    教师小课题研究是以实践问题为中心的研究[1],旨在解决或改进育人与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价值的持续研究。它往往是一种针对实际工作的策略性研究,其本质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寻招",寻找“招数”。所以,我们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视作为“寻招"的实践,并提出了基于“寻招"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基本范式。(如图1)

    一、问题发现与“招数”寻议

    这一阶段目标为“问题课题化”,阶段成果为开题报告。

    (一)问题发现

    问题发现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我们的操作机制为“文件夹机制",即通过文件夹记录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1.教研组指定一名问题记录员,把日常教学和集体备课中遭遇的问题记录在教研组的《教育教学问题记录表》文件夹中,上传在校内网上。记录表内容包括问题的简单描述、问题的即时解决情况及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教科室定期通过校内网查看各组的记录情况。2.有了文件夹上的问题记录,教研组在8月底集中备课期间就可以对问题梳理选择,进行“汇总问题一讨论意向——提炼问题——完成申报”。具体而言是组长通过对文件夹中即时记录的“教育教学问题”梳理汇总,形成问题群,交课题组全体成员讨论,在征求各自研究意向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明确课题组学年研究问题方向,并初步提炼出研究课题名称,向教科室申报。3.对课题组上交的《申报、评审表》就问题价值、研究可行性等由学校成立的指导组(包括聘请的专家组)进行初步论证,向课题组提出“寻招”建议。

    (二)“招数”寻议

    问题课题化不仅要提出问题,还应规划出解决问题的“招数”。我们把这一环节放在“问题"阶段,是引起课题组对已有经验的重视和借鉴。其操作机制为搜寻机制,一是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二是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三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提出研究小组原创的“招”。具体操作为:1.组长把文献查阅分配至每个组员,每个组员阅读相关资料,整理已有经验,寻找并评析有价值、值得借鉴、具有可操作性的“招数”。每个成员要完成2个“招数”的搜寻。2.形成开题报告。即对每个组员提出的“招数”进行综合、比较,拟定本课题研究“招数”,提出研究方法与步骤、技术支持、撰写开题报告。具体的格式如表1所示:

    表1 课题开题报告基本格式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注:这部分主要说明两个内容:一是本研究要解决或者回答什么问题;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即提出这个问题的基本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注:这部分主要是综述研究现状,把个人层面的“招数”进行综合评述,相应地提出组内对该问题解决策略的认识。

    三、研究步骤和方法

    注:这部分主要是说明准备怎么做。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研究的工作步骤。明确实施解决问题的尝试策略、操作步骤、时间等;二是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资料(证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二、“招数”研磨,证据收集

    这一阶段目标为“招数经验化",即课题组通过研磨实践,让“招数”成为每个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其操作机制为深磨机制,即对“招数”进行二次以上的课堂实践和反思。具体而言为“三次研讨二次上课"(见图2)。

    (一)一次研讨

    主要任务是明确研磨“招数”、设计预案并进行课堂观察分工。明确研磨“招数”后,选择教学内容,组内每一位成员自行设计教学流程,重点是如何设计和体现“招数”。为了让每个组员都能主动参与集中研讨,充分认同并理解“招数”内涵、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我们采取先研讨、后定执教者的策略,也就是大家把各自的设计在会上交流,最后集中商议,形成试教的预案,抽签确定执教者,其他教师作课堂观察分工。

    (二)二次研讨

    主要是对“招数”执行情况的反思及二次跟进的研讨。其过程为:执教者谈“招数”执行情况的反思一·一参与课堂观察者结合自己的观察数据,对实验进行分析评议一一组内其他成员畅谈执行“招数”的优缺点和改进措施一一组长综合大家意见进行小结,明确二次跟进的操作思路一一记录员进行研讨综述。

    (三)三次研讨

    在二次课堂跟进后,收集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小结“招数”研磨成果。作为研究的小结,在研讨前需要每位成员撰写本轮研究的收获与思考,在研讨时进行逐个交流,组长综述,形成初步的“招数”研究报告。

    三、成果发布,“招数”交接

    这一阶段目标为“经验校本化",即把课题组研究获得的教学经验推广为全校教师的经验。其阶段成果为“招数”报告,操作机制为“招数”交接机制。具体操作分两个部分,一是召开研究成果发布会,二是进行新老教研组间的“招数”交接活动。

    表2 “招数”研究报告格式

    一、研究间题

    注:这部分要开宗明义地交代这个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是重要的。

    二、“招数”的提出

    注:这部分需要清晰地交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题组最后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招数”,并适当交代是怎么想到这些“招数”的。

    三、效果和证据

    注:这部分主要任务就是交代如上所提到的“招数”的实践效果,以及相应的证据。

    四、讨论分析

    注:对本研究及其研究结论进行相应的讨论分析和反思,主要说明“招数”的优缺点,使用注意事项,未解决的问题,继续研究的方向及初步构想,以及推广使用的可行性分析。

    五、附件

    注:这部分主要是提供研究过程的一些证明材料,如活动大事记、听砰课记录、研究反思日记等。

    面向全校进行的发布会时间一般安排在学年末。课题结题,重在展示评比,操作流程为:课题组形成“招数”报告一一召开“招数”发布会指导小组点评乛学校评比推广。实践中我们把常规的结题报告改为“招数”研究报告,以简化报告的撰写,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具体格式和要求(见表2)

    新老教研组的交接在新学期初,也就是8月底教师集中备课时,重在成果传接,操作流程为:课题组介绍“招数”“一一新教研组咨询与质疑一一一课题组释疑。安排新老教研组进行“招数”的交接,实现教学智慧和经验的共创共享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通过“招数”的交接,传递了“招数”使用的经验,修正和完善了“招数”的操作。

    这几年的“寻招"实践引导,我们认识到小课题研究成为校本教研的一个抓手是有实效的,以教研组为组织架构的小课题组是可以实现教学研训融为一体的。但在看到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足,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课标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课程标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指南,也是小课题研究的指南,可是,它还没有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对课标的忽视,一方面研究会走一些弯路,另一方面与专家的对话会不在“同一频道",降低交流的有效度。

    (2)“招数”的借鉴还有待进辶步推动。已有的成熟策略的借鉴与本校化改造能极大的提高科研效率,虽然我们把文献查阅分散至每个组员,但现实状态中文献的查阅与综述还是小课题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块,它是制约教师进一步深人研究的节点问题。如何解决,值得好好去总结已有经验,探索合适的新做法。

    (3)课堂观察与研究成效评估有待进一步培训。正如专家所言,课堂的观察与分析是一项很具专业性的技术[2],虽然我们在引导课题研究时,重在“寻招",但课堂观察及成效评估是对“招数”评价的重要指标。

    (4)个体层面的“招数”实践有待进一步引导。课题组层面的“招数”研磨有了较为完善的程序设计,但要求课题成员自行开展的“招数”实践,有的缺乏实效,出现走过场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关注与改进。

    本文来源:当代教育科学,2012(18):26-27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3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课题经验┃?分享一个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之路,颇有启发

    下一篇:课题申报掌握这四个字,必中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