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艺术产业四大圈层的符号美学分析

    阅读: 2023/3/27 14:55: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2期P65—P66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原题《当今艺术产业四大圈层的符号美学分析》,摘自《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10期,项江涛摘

    美学与符号美学

    本文的目的是用符号美学讨论当今社会文化中日益重要的艺术产业问题。艺术产业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趋势,“泛艺术化”现象使这个趋势发展愈加迅速而复杂,它成了符号美学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也只有用符号美学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美学是在哲学层次上讨论艺术问题,也就是说大致与“艺术哲学”同义。哲学有很多对立的学派,有很多不同的传统,大部分学派都很可能讨论艺术,观点与方法自然大相径庭。因此有“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批判美学”“后现代美学”“分析美学”等,当然也有“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美学”就是把符号学理论应用于艺术的哲学思考。既然符号学是研究“意义形式”的独特学问,符号美学就有自己关于艺术形式的特殊分析方式,有自身的要求和目的。因此,“符号美学”的出现,毫不奇怪,也无需辩护。

    本文专谈符号美学,是因为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与当代艺术急待解决的许多难点特别契合。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都不得不靠符号来承载,因此符号学就是专注于意义形式的学问,是研究意义的构造、传送、解释的学说。从符号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艺术,就是探究艺术符号文本承载着什么特殊意义,艺术用怎样的方法处理并发展这些意义,而艺术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人类意义活动,因此可能符号学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当今社会艺术的超常发展,提出的最迫切问题就是:艺术在人类的社会文化中究竟起何种功能?随着经济越来越繁荣,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艺术在两个方向上突飞猛进,这两个方向似乎正相反,实际上是当代社会文化中艺术发展的两个最基本方向。一个方向是艺术家的创新越来越强势,艺术变易速度越来越快。另一个方向是“泛艺术”:艺术潮水般溢满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无孔不入地渗入社会的每个方面。

    当代各类艺术实践

    当代文化大部分与艺术有关,但文化的范围比“艺术”大得多,二者并不等同。“艺术产业”有长期的研究史,只是名称和范围一直在变化。

    本文将当代艺术实践分成四个圈层,四分区的所有门类有一个共同点,都深深介入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因为当代艺术的各种门类与衍生门类,必须在经济上站得住,才能延续下去。这是符号美学分析问题的“拎手”,售价与利润,与参与人数一样,可以被看作艺术符号的一种特殊的“实际意义”。这四个艺术圈层,在当今社会都以惊人的速度扩展,不只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成为大众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当代艺术各圈层的主导意义方式

    当代文化需要一种能积极回应此种局面的新的美学,对新的形势给予辨析,才能找到对社会文化有利的推动方向。对这个艰难任务,长于做意义分析的符号美学,可能是比较合适的工具。

    当今的艺术—经济实践,正可以在“有目的的无目的性”上立足。也就是说,艺术产业一方面依然是艺术,因此保持了艺术的超功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产业,必须靠经济活动才生存并发展,也只有在经济活动中,艺术产业才能保持对社会的影响力。

    马克思指出艺术与经济无法分割的关联。一方面,艺术从根源上保持了一定的“天性”。即“与资本主义相对”的“非生产性”,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艺术不可能脱离受经济基础控制的社会关系;艺术家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或产品,也进入生产剩余价值的商品交换。哪怕艺术的发生并不是生产性的,艺术进入社会流通以后,也成为一种可获得利润的商品。

    当代艺术,在表意的三环节上都极为复杂:在创作—展示环节上,出现意向性叠加;在文本功能上,使用—实际意义—艺术意义混杂;在接收与阐释上,美学与经济的复合,拒绝单一解释。这三个方面正是艺术产业符号美学具有的新的形态,也是以下将详细讨论的问题。

    符号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既然符号必然携带意义,艺术符号文本必然有社会性的意义功能。亟待建立的“符号美学”,目标是解释当今各类艺术共有的意义方式,以及不同层次的艺术活动意义方式的区别。这是本文处理当代艺术这个巨大对象时的一贯方式,这也是在美学理论上取得新发展的机会。

    “艺术产业”六类四圈层

    事实上“艺术产业”是个极其庞大的艺术与产业活动累积,本文拟将艺术产业类型作进一步分解,分成以下四个层次及六个细分区,并对它们独特的意义方式做一大致的区分,目的是细辨各类艺术的商品经济活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参与方式,从符号美学找出每一圈层的意义形式特征。

    一是专业艺术。专业艺术即各种所谓“纯”艺术体裁,它们本身是非功利的。专业艺术本身可分为两个分区:第一分区是专业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它们是唯一的,原本有不可复制品质的艺术作品。第二种纯艺术作品也是专业艺术家原创,但没有“原作”,只有“原本复制性”。

    二是群众艺术。这是当今艺术实践的第二个圈层,有论者称为“类艺术”,可能这是当今最热闹的艺术活动领域。它们是艺术延伸进入大众生活后出现的各种变体,即各种非专业的,必须由大众主动参与才能进行的艺术活动。

    群众艺术的意义主导方面偏向于使用,即符义学的范围。

    三是环境艺术。环境艺术往往被称作公共空间艺术,是当今艺术产业的第三圈层,构成当今社会另一层重要的“类艺术”溢出。主要表现是公共空间的“艺术化”。

    环境艺术是一种公共的实用艺术,目的是为公众创造一个艺术的空间,增加对本地大众,尤其是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

    四是商品艺术。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商品艺术这个圈层可能最为庞大,而且享用者不一定感觉到自己已经在参与艺术活动。它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设计,包括产品、商品的外部设计与包装等。这一部分往往被认为是狭义的“产业艺术”,即让原先并非作为艺术品出现的工农业产品卷入艺术。

    此圈层的第二部分,是艺术周边衍生产业,主要指艺术活动的“硬件”装备与设施,还包括艺术衍生产品。数字技术则开拓了许多新型的可复制艺术的商业平台。为什么把这第二种“艺术所需产品”从商品艺术中区分出来呢?因为它们虽然总体规模无法与商品艺术相比,但是它们体现了艺术本身的“反馈式生产”,产业中出现这样日益扩大的一块特殊领域,是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创造的“自我需要”。它们是为艺术需要而出现的艺术产业,因此是有双料艺术性的产业。它们也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价值,却又直接与纯艺术相联系。在这一类艺术产业中,商品与艺术又重新走近:此类衍生艺术设施一旦失去使用价值,其艺术部分即不再存在,大多成为可弃物,因为这些产品是直接为艺术服务的。

    数字化对本节讨论的艺术产业四个圈层,都产生影响,但至今这些影响主要是工具性的。

    不过,与数字技术密切关联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独立创造艺术:美术、音乐甚至诗歌等。但符号美学必须关注艺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数字化艺术至今尚在试验阶段,但前景可观。上述艺术产业的四个圈层六个分区,构成了一个几乎席卷整个社会文化的锋面宽阔的大潮,即规模越来越大的当代社会文化的“泛艺术”化。各圈层边界不会截然清晰,有模糊,有交融,但每一圈层都有自身的特点,而且新的形态或品种不断出现。在社会文化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对于当代社会文化实在是缺一不可。

    从符号美学来审视当代艺术产业,以上四圈层六分区的艺术的表意手段,从符形到符用层层推进。可以看到各个分区的艺术文本在经济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在创作—展示环节上,出现意向性叠加;在文本功能上,使用—实际意义—艺术意义混杂;在接收与阐释上,美学与经济的复合,拒绝单一解释。因此,各圈层在主导意义方式上,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独特的符号美学功能。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0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意大利史书写中的“记忆转向”与“全球史转向”

    下一篇: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