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干货: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阅读: 2023/5/22 10:21:01

    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血清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人类的生理、病理活动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血清内主要的蛋白质几乎全部由肝脏制造,大部分球蛋白也由肝脏产生。

    血清蛋白电泳的概念

    血清蛋白电泳即用电泳方法测定血清中各类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血清蛋白等电点均在pH7.5以下,若置于pH8以上的缓冲液电泳时游离成负离子,再向正极移动。由于其等电点,分子量和分子形状各不相同,其电泳速度就不同。故可将血清蛋白区分开来。分子量小,带电荷多者,泳动速度最快。按其泳动速度顺序把血清蛋白粗略分为清蛋白,α1、α2、β及γ球蛋白。

    正常血清蛋白电泳图

    ● 清蛋白:主要成分为白蛋白。

    ● α1-球蛋白:主要是α1抗胰蛋白酶和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是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肺部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活跃时,溶酶体弹性蛋白酶释放。若α1抗胰蛋白酶缺乏,酶过度作用于肺泡壁的弹性纤维而导致肺气肿。α1酸性糖蛋白在急性时相反应时,与α1抗胰蛋白酶同时增高,在严重肝损害、肾病综合症时降低。

    ● α2-球蛋白:主要为结合珠蛋白HP和α2-巨球蛋白。HP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一稳定的复合

    物,以防止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排出,既贮存了铁,又保护肾小管免受游离血红蛋白损伤。

    ● β-球蛋白:以β脂蛋白、转铁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为主。还包括补体成分。

    ● γ-球蛋白:主要成分为免疫球蛋白。

    血清蛋白的变化与疾病诊断和预后的评估

    1、肝脏疾病

    临床上血清白蛋白减少与γ球蛋白增高为肝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所共有的现象,其减少与增加的程度和肝炎的损伤的范围相并行。

    (1)急性肝炎早期电泳结果可无异常或前白蛋白减少,发病第二周后即有血清蛋白的改变,白蛋白、α及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高。因为受损肝细胞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淋巴系统,使γ-球蛋白增生。A/G比值的倒置,提示肝功能损伤到一定程度。

    (2)慢性肝炎较急性肝炎变化明显,肝硬化变化则更为明显,白蛋白中度或高度减少,α1、α2和β球蛋白百分比也有降低倾向,γ-球蛋白明显增加。并可出现β-γ桥,即从β区到γ区连成一片难以分开,或两区间仅见一浅凹,如同时有α1、α2-球蛋白减少,首先要考虑肝硬化。β-γ桥出现的原因系由IgA、M、G同时增加,而IgA和IgM在电泳上位于β区和γ区之间所致,肝硬化时常有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特别当IgA明显升高时,便使0区与y区融合一片,出现了β-γ桥。

    (3)肝癌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均有改变,α1、α2-球蛋白明显增高,有时可见于白蛋白和α1-球蛋白的区带之间出现一条甲胎蛋白区带,具有诊断意义。

    2、肾脏疾病

    (1)肾病综合征:有特异的电泳图形,α球蛋白明显增加,β球蛋白轻度增高,白蛋白降低,γ 球蛋白可能下降;

    (2)肾炎:急性肾炎时α2 球蛋白可增高,有时合并γ 球蛋白轻度增高;慢性肾炎时常可见到γ 球蛋白中度增高。

    肾病综合症电泳图:三高一低(高脂蛋白血脂)

    3、炎症、感染

    在急性感染的发病初期,可见α1或α2 球蛋白增加;在慢性炎症或感染后期,可见γ球蛋白增加。低γ球蛋白血症或无γ球蛋白血症:血清γ球蛋白极度下降或缺乏。

    4、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生症时呈现特异的电泳图形,大多在γ球蛋白区(个别在β蛋白区)出现一个尖峰,称为M蛋白。

    5、其他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白蛋白下降及γ-球蛋白升高。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常见类型

    M蛋白—Gamma globulins (免疫球蛋白区带)

    免疫球蛋白是机体的正常生理成分。分为重链:IgG、IgA、IgD、IgE、IgM ,轻链:κ、λ。一共10种类型。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所有浆淋巴细胞同步合成免疫球蛋白,形成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在免疫系统中被用来识别和消灭如细菌或病毒等外源物。

    M蛋白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产生的均一蛋白,属于异常免疫球蛋白。“M”代表MultipleMyeloma(多发性骨髓瘤)、Macroglobulinemia(巨球蛋白血症)、Malignant lymphoma(恶性淋巴瘤)、Monoclonal Gammapathies(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蛋白的电泳曲线为单株峰。

    正常免疫球蛋白电泳结果

    异常增殖免疫球蛋白电泳结果

    1、多发性骨髓瘤

    M蛋白增高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它是由恶性浆细胞增殖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的血液肿瘤疾病,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的1~2% ,血液肿瘤的10%,随年龄增加,发病率随之增加。在中国,发病高峰位于 55~65岁,男:女 = 2~2.5:1。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并发症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年龄大,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被临床误诊,所以应当重视实验室诊断,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轻患者病痛。

    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

    由上图可以看出,多发性骨髓瘤各个分型中,均有M蛋白升高,所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中,M蛋白的筛查是关键。

    国际骨髓瘤基金会 2010推荐的M蛋白早期筛查流程

    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随访

    (1)随访可以区分患者的M蛋白血症的发病阶段

    (2)第一年每 3 - 4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3)如果M蛋白浓度<15g/L,且长时间稳定, 定义为意义未明M蛋白血症

    (4)如果M蛋白含量持续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 判断是否是无症状骨髓瘤或有症状骨髓瘤

    3、何时推荐免疫固定 (IF)电泳检测

    (1)如果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出现的M蛋白需要分型

    (2)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丙种球蛋白偏低,患者有高骨髓瘤风险(根据年龄、性别、患病史、….)

    (3)如果血清电泳结果正常,但患者有骨髓瘤、轻链沉淀病、淀粉样病变、…. 等疾病临床症状。

    来源:广医三院检验科

    转自:“斐然智达SCI学术服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84)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分享|动物实验的申请和IACUC审批

    下一篇:SCI文章写作的基本步骤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