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设计:技术与文化”——第十五届(清华大学)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线上预告

    阅读: 2023/6/15 15:21:01

    [论坛简介]

    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创设于2015年,汇集清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台湾成功大学六所高校之力,为海内外博士生提供一个高层次、多领域的设计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推动设计领域学术发展,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贯通融合。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2023第十五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将于2023年6月16日举行。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俄罗斯、意大利等世界各地20余所高校的投稿近百篇;邀请来自江南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台湾成功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严格审稿,最终有36篇论文入选,其中22名论文作者将在论坛当天进行宣讲。

    [论坛主题]

    “设计:技术与文化”

    法国学者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中说道:“设计一向处于主导我们文化的两个极之间,一极是技术和工业现实,另一极是以人为尺度的生产和社会乌托邦”。此言指出设计、技术、人文三者之间的多重渗透与复杂勾连,设计早已超越“单一造物”层面,转为对有形物和抽象关系的多重思考与系统构建。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设计与诸多领域的交叉融合致使设计的外延不断扩展、边界日益模糊,预示着现代设计的又一转向,引发人们对设计的重新理解与审思:设计与技术的关系如何?如何看待二者的互渗与竞争?新技术加持下的设计,如何实现内涵的延展与跨界的创新?

    另一方面,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不容忽视。人文属性是设计有别于技术的重要表现,也意味着设计是对“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文化的定义与表达。设计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对文化的承载以何种形式实现?以何种形式有效传递?全球化视阈下的设计如何兼顾公共性与在地性?在设计过程中,如何避免符号化和程式化的文化表达?如何实现文化观念抽象性与设计实践具象性二者之间的有效统一?

    鉴于这些问题与思考,我们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博士生,畅谈设计、技术与文化的多维关系,探索未来设计的诸多可能。

    [主旨演讲嘉宾]

    【嘉宾简介】

    李正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位分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学学研究》副主编、Cultures of Science副主编等。曾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教育部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组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科技的社会研究、科学文化、科技与工程伦理、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等。

    【演讲内容】

    设计:价值选择与伦理立场

    从道德、伦理的视角探讨人类的设计行为。设计展现面向未来的价值选择和愿景,不同的伦理立场对设计实践会产生深刻影响,负责任的设计需要不断提高伦理修养。

    【嘉宾简介】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装饰杂志社主编;第十一届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期刊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副会长;筑巢奖组委会主席;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主委会副主任委员、 组委会秘书长;全国设计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演讲内容】

    设计:把握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性

    设计学是一门深具人文属性的学科。在解决问题时,需关注具体设计任务的特殊性和特殊需求。只有充分认识场所、项目的特殊性,才能造就优秀作品。对特殊性的表达也加深了对一般性的认知,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往返,推动了对于文化认知的不断深入。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性无处不在,为设计创新提供了充分空间。设计的标准和意义,也唯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理解。实现设计创新需对自身文化有深刻理解,在继承的基础上迭代出新。

    [论坛安排]

    其中,开幕式(致开幕词、主旨演讲)可以在线观摩。

    开幕式及主旨演讲时间:2023年6月16日 9:00-10:30

    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线上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lpHPdUWV9eG5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6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刘旭光 | 自由愉悦:审美活动的标志

    下一篇:经济学研究中有哪些有趣的工具变量?——从阿西莫格鲁的论文说起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