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课标解读】如何落实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以2022年版课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例

    阅读: 2023/7/6 11:45:51

    2022年版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并明确指出“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为用好新课标,深化课程改革,我们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识学习任务群,并思考如何落实好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为此,本文将在探寻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学理基础上,通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的三个教学片段,深入探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连续性和差异性的具体体现,以期推动学习任务群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一、探学理: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类型与目标分析

    1. 学习任务群的内涵。

    学习任务群是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把学习内容转换为学习任务,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从而引领语文学与教方式的变革。

    2. 学习任务群的类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目标与内容、情境与活动、过程与评价、资源与技术支持等相关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3. 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分析。

    学习任务群有不同的层次,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也有不同的目标(即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不同的要求),这些目标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教师只有明确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目标,把握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才能通过学习任务群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学习任务群的连续性,是指同一任务群在不同学段都旨在贯彻落实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有着较为清晰的联结点,在整体上形成循序渐进、发展延续的特点,体现为学习内容和目标的拓展深入,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衔接递进。学习任务群的差异性,是指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各有侧重乃至具有较大差异,体现为学习目标、内容的不同难度,学习任务设计的不同类型。

    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例,不同学段呈现出明显的重复性和连续性。其一,目标要求具有随学段提升而提高的特点。例如,针对“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不同学段都提出让学生结合整本书开展“讲述”的语言实践活动。从第一学段“讲述书中的故事”,到第二学段“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讲述故事大意”,再到第三学段“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学习任务随学段呈现出衔接性、发展性和层次性。文体要求也体现了循序渐进和拓展深入的特点。例如,第一学段仅要求学生阅读有趣的童话故事和优秀的儿歌集,第二学段就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文体,第三学段不仅要求学生阅读文学类优秀作品(如小说),还要求学生阅读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如说明类读物)。其二,基于不同学段的差异化发展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创设不同的学习主题,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例如,第一学段主要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重在让学生“体会读书的快乐”,进而爱上阅读;第二、三学段分别以“英雄模范事迹”“革命传统”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在“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的同时,培育“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

    二、明路径: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何为

    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为落实同一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教师要树立三种意识,具备三项能力。

    1. 树立三种意识,落实连续性。

    (1)树立素养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其中,六个学习任务群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语文实践活动相呼应的,从学习内容、教材包含的语篇类型、运用领域等多个维度交叉架构,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渗透,共同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2)树立整体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学习任务群要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而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

    (3)树立过程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基于三个层面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和高中相衔接,这些学习任务群有共同要求。教师要将这些共同要求融入各学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和提升。

    2. 具备三项能力,落实差异性。

    (1)把握学段特点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和学习能力,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的度与量,落实各学习任务群的学段要求。

    (2)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

    学习任务群应结合学习主题,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都置于情境之中。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设计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言语行为,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具有一定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学习中。

    (3)分解学习项目的能力。

    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因此,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有助于解决核心任务的小问题,帮助学生一步步完成核心任务。

    三、研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与解读

    本文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例,探讨如何在不同学段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1. 三个教学片段。

    以下三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和片段二出自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的魏佳老师,片段三出自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的于佳琪老师。

    片段一:巧设活动,体会阅读之“趣”———《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教学片段。

    师:戴小桥有很多哥们儿,你们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说得多。

    (生答:林晓琪、马儿帅、汪小中、杜家严、曹迪民……)

    师:看来你们对书中的人名非常熟悉,你们还记得他们的故事吗?

    生:记得。

    师:哪些故事被你们评为“有趣的故事”呢?(出示课前统计表)排名第一的是《林晓琪救了我》,谁能说说这个故事有趣在哪里?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戴小桥猜到了哇哇老师要说的话。

    生:还有戴小桥最后特别聪明地一溜烟冲出教室,说是去拿裤子,其实是去小便了……

    (师带领学生朗读描述该故事的重要段落,使学生体会语言和情节的有趣)

    师:孩子们,把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同桌听吧!开头要讲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中间要把你认为有趣的地方讲清楚,最后要讲故事结果。开始吧!

    片段二:分析比较,体会阅读之“美”———《中国神话传说》教学片段。

    师:《神农尝百草》和《伏羲造渔网》两个神话故事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生:想象都很奇特,人物都很传奇。

    师:结合《燧人氏钻木取火》和课文《盘古开天地》,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些神话故事的开始都是天地间什么都没有,是大神努力创造出了万物。

    师:(板书:解释自然)古时候,人们受认识的制约,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就创造了这些神话故事。

    生:我还发现,这些大神都不怕死,无论遇到多大的问题,都会用智慧、勇气和努力去解决。

    生:我帮他总结一下,这些大神都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生:这些神话故事都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板书:美好向往)同学们总结得不错。读了这两个故事,你知道下面诗句中描写的大神是谁吗?

    (出示)

    (1)设卦分象,开物纪类。设网施罟(ɡǔ),人用不匮。

    (2)药采百尝千峻草,农桑四季一湾河。

    生:第(1)条说的是伏羲,因为伏羲发明了渔网和能预知未来的八卦;第(2)条说的是炎帝,因为炎帝尝百草,发明了农业和医药。

    师:这个同学不仅说出了答案,还说出了理由。他对神话故事内容和人物的理解很到位!(板书:影响深远)《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和这些诗,就是神话对文学的影响。(出示壁画、《群仙祝寿图》,播放音乐)看,这是敦煌莫高窟中伏羲和女娲的壁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清代画家任颐的《群仙祝寿图》,举世闻名。刚才小组合作时,老师给大家播放的古筝曲叫《女娲》,现在正在播放的钢琴曲叫《神话》。(出示嫦娥奔月图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图)神话不仅对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对科技的影响也很大!这两幅图谁知道?

    生:我知道,第一幅图画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古人对月球的美好向往。第二幅图画的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现代人运用科技实现了探索宇宙奥秘的伟大梦想!

    片段三:设疑辩论,体会阅读之“思”———《毛毛》教学片段。

    (播放《毛毛》视频片段)

    师:从这段视频材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灰先生通过威逼利诱让人们交出自己的时间。

    生:灰先生是个坏人。

    师:通过仅仅4分钟的视频,你们就对情节有了认知,对人物有了了解,真不错!

    生:老师,有了电影作品还有必要读书吗?

    师:问得好!既然是读书课,我们就一起来探个究竟!现在请大家花6~8分钟的时间静心读文本,找一找视频材料中没有体现,但你觉得很重要、不能被忽略的地方,用“___”画出来,并作批注。完成后,可以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生先自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生:请大家看描写理发师心理活动的这一段。这一段为灰先生的到来作了铺垫,所以我觉得不能被忽略。

    生:第5自然段既写了弗西先生的心理活动,也写了灰先生只找弗西先生不找其他人的原因。如果缺少了这些,故事就不完整了。

    师:(出示相关文段,标红心理活动语句)谁愿意和老师配合着读一读弗西先生的想法?

    (师生配乐读)

    师:孩子们,从弗西先生的内心独白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弗西先生变了,他现在的内心很空虚。

    生:我感受到了弗西先生的难过,他的时间不够。

    2. 三个教学片段解读。

    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具体阐释,第一学段要求“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第二学段要求“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第三学段要求“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如《寄小读者》《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等,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从讲述故事到分享启示再到话题交流,阅读目标不同,但阅读要求以及阅读思维层次有内在的连续性,并且随着学段提升而提高。

    片段一为第一学段的整本书阅读课。《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是一本较为浅显的漫画故事书。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有趣的故事”(小任务1),带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作家语言的风趣和故事的幽默(小任务2),再提醒学生讲故事时,说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小任务3)。这样,学生就完成了“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并把故事讲给同伴听”的核心任务(大任务)。

    片段二为第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课。首先,学生阅读《神农尝百草》和《伏羲造渔网》,充分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以及人物的传奇(小任务1)。其次,学生结合课文在横向和纵向的比对中,通过综合评价分析感受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小任务2),并把自己获得的启示口头分享给老师和学习伙伴(小任务3)。这样,学生就完成了“阅读中国神话传说,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并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的核心任务(大任务)。

    片段三为第三学段的整本书阅读课。教师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交流探索《毛毛》这一文学作品。首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看《毛毛》视频片段,让学生自主提出交流话题“有了电影作品还有必要读书吗”(小任务1)。其次,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视频材料中没有体现,但你觉得很重要、不能被忽略的地方”,并深入解读文本内容,使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如在视频中不容易感受到的细腻的心理描写等(小任务2)。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以加深其对心理描写的理解(小任务3)。这样,学生就完成了“阅读文学作品,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的核心任务(大任务)。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整体提升的体现。无论是片段一的讲述故事,片段二的分享启示,还是片段三的话题交流,都紧紧围绕着“语言运用”来展开。学生将在整本书阅读中了解的内容、汲取的知识以及深入的思考,运用习得的语言表达范式进行“讲述”“分享”“交流”,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中国神话传说》一书中的故事是独立的,但通过梳理、比较、分析、评价整本书中的众多故事得出新的启示与收获,比第一学段讲述故事的要求有很大提升;《毛毛》一书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电影作品与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在话题交流中领悟到文学作品心理描写的细腻,这比第二学段分享阅读启示的要求又有所提升。这也正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差异性。

    总之,学习任务群在各学段之间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如何从学理上验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如何成为一个既经得起实践检验又能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理论,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问题。“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回归教育始基,关注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并重之道,下更大功夫推进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的落实,以抵达语文的核心地带。

    (作者为李沿知、罗良建、魏佳,作者单位分别是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年第7-8期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2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新课标实施新进展③|吴正宪 武维民:坚守学生立场 发展核心素养

    下一篇:如何从教学意识转向课程意识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