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术会议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会议议程 | 第一届复旦佛学博士论坛:语言、文献与唯识哲学

    阅读: 2023/7/6 14:07:58

    主题

    语言、文献与唯识哲学

    时间

    2023年7月7-8日

    地点

    浙江佛学院(总部)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协办单位

    浙江佛学院

    论坛简介

    百年来,数代中国学人筚路蓝缕,继承中国佛学传统,借鉴国外学术成果,构建起了现代学术意义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研究基本框架。今天的我们虽然在某些方面拥有比前人更多的优势,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学术资源,运用更多种学术工具,掌握更多样学术方法,但其实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能在国际学界坚持中国学术话语本位,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是新时代交付给青年学者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将不定期地举办“复旦佛学博士论坛”,诚邀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博士研究生、青年学者来共同探讨佛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复旦大学的佛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与深厚的学术积淀,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佛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形成了以语言、文献为基础,哲学为本位的学术定位。浙江佛学院是弥勒信仰与慈氏学研究的重镇,慈氏学以瑜伽行派为主体,可以扩展到全体大乘佛学,亦包括弥勒信仰中国化等内容。为推动佛教学术研究及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浙江佛学院将于7月7至8日在浙江佛学院(总部)举办“第一届复旦佛学博士论坛:语言、文献与唯识哲学”。

    论坛议程

    开幕式

    7月7日

    8:15开幕式

    主持:持 定(浙江佛学院)

    论坛议程·第一组

    7月7日

    9:40-11:45第一场

    主持:张与弛(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9:40-10:05

    张与弛(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瑜伽师地论》论“作意”

    10:05-10:30

    许 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此之彼”——论“得”的哲学意涵

    10:30-10:55

    华 睿(岭东佛学院):

    见所断、修所断惑的不同说法——以《顺正理论》为中心

    10:55-11:20

    司冰霜(中山大学哲学系):

    说一切有部的空间理论

    11:20-11:45

    李海捷(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说一切有部“三世实有”略辨

    14:00-17:10第二场

    主持:刘郑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14:00-14:25

    樊铮炎(汉堡大学亚非学院):

    宝藏寂密教著述中的瑜伽行学说——以《等虚空广释》(Khasamānāma?īkā)为例

    14:25-14:50

    翟小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宗教研究系):

    四世班禅大师与《甘丹教传大手印》

    14:50-15:15

    庆 心(中国佛学院):

    北本《涅槃经》佛性问题初探

    15:15-15:40

    王若宾(龙谷大学文学研究科):

    契丹·日本·阿吒力教——也谈清凉澄观所撰《受菩提心戒仪》

    15:55-16:20

    任永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宗教研究系):

    说不可说——《实相藏》关于“本性”的诠说与策略

    16:20-16:45

    刘郑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试探《赞法界颂》在如来藏经典中的位置

    16:45-17:10

    白景皓(立正大学法华经文化研究所):

    《法华经》流通中的本尊论:印度大乘佛教与日本日莲宗学的对话

    7月8日

    08:15-11:25第三场

    主持:胡梦迪(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08:15-08:40

    兰 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谁是同种说——来自民国同别种争论的一个考察

    08:40-09:05

    郭敬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带相与识分——一个“法无作用”的视角

    09:05-09:30

    胡梦迪(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瑜伽师地论》中的“分别”与种子的名言性

    09:30-09:55

    李宁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唯事”与“分别”——以《菩萨地?真实义品》为中心

    10:10-10:35

    如 净(闽南佛学院):

    瑜伽行派“转依”的语义变迁

    10:35-11:00

    常 照(闽南佛学院):

    《集量论》“三分伽他”之研究

    11:00-11:25

    甘思奇(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浅析自续中观的“随顺胜义”

    14:00-16:05第四场

    主持:杨志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14:00-14:25

    王天然(慕尼黑大学日本中心):

    2到5世纪的佛经合作翻译

    14:25-14:50

    陈心怡(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僧俗共聚:敦煌论义文献的书写研究

    14:50-15:15

    道 弘(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敦煌文献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版本及思想探析

    15:15-15:40

    宏 瑞(中国佛学院):

    无处不菩提:《华严经·净行品》 历史与文本研究

    15:40-16:05

    合 璟(闽南佛学院):

    略论“抄经”与“别生经”的关系

    论坛议程·第二组

    7月7日

    9:40-11:45第一场

    主持:谭井阳(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9:40-10:05

    升 弘(闽南佛学院):

    窥基一系视角下所缘缘之假实

    10:05-10:30

    谭井阳(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共相种与不共相种——奘传唯识学对世界的安立

    10:30-10:55

    行 蕾(闽南佛学院):

    真谛唯识学中的两种真如与转依

    10:55-11:20

    道 承(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明朝唯识学派发展窥探

    11:20-11:45

    达 睿(岭东佛学院):

    浅析唯识与中观二宗的梦境喻——以《唯识二十论》与《入中论》为中心

    14:00-16:45第二场

    主持:汪珂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14:00-14:25

    杨志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金瓶掣签”下的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

    14:25-14:50

    慧 闻(根特大学佛教研究中心):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藻井图案起源与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14:50-15:15

    汪珂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衣装与成仙:中古时期神仙服饰变化中的佛道文化交流史

    15:30-15:55

    靳泽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宗教研究系):

    浅析度母信仰与起源神话——以慧月公主神话为例

    15:55-16:20

    崇 昊(东洋大学文学研究科):

    试论《全室录》与季潭宗泐

    16:20-16:45

    杨奕婷(南京大学哲学系):

    董其昌壬辰所书《金刚经》墨迹及拓本考述

    7月8日

    8:15-9:55第三场

    主持:吴子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8:15-8:40

    马洲洋(哈佛大学内亚与阿尔泰学系):

    现存最早的藏地《正理滴论》注疏及其思想史意义

    8:40-9:05

    吴子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那、法称与“量即量果”学说

    9:05-9:30

    杨昌杰(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古典数论派的现量理论及其与法称传统的相似性

    9:30-9:55

    黄清扬(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自律性与决断力:印藏法称诠释史中现量的两个维度

    10:10-11:50第四场

    主持:许 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10:10-10:35

    缪寿乐(广岛大学文学研究科):

    印度因明的真理论:从pravartaka到arthakriyānirbhāsa的视点转变

    10:35-11:00

    李非凡(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征责关并:六朝佛教“论议”的推理规则

    11:00-11:25

    颜 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掌珍比量真性入有法之争议

    11:25-11:50

    赵 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汉传因明所见的足目

    14:00-16:05第五场

    主持:辛 放(清华大学哲学系)

    14:00-14:25

    杨 凤(慕尼黑大学印度学与藏学系):

    An Investigation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Section on “Factors Dissociated from the Mind” in the Abhidharmadīpa with Vibhā?āprabhāv?tti

    14:25-14:50

    闫孟珠(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顺正理论》对“触六三和生”的辨析

    14:50-15:15

    辛 放(清华大学哲学系):

    Dharmas a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Svalak?a?a) and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Sāmānyalak?a?a): Reflection on the Explanation of Realism for Sarvāstivāda School

    15:15-15:40

    李金承(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无时非因”:说一切有部三世实有学说中的因果关系

    15:40-16:05

    法 驰(戒幢佛学研究所):

    月称《明句论·观五蕴品》译注及研究

    论坛议程·第三组

    7月7日

    14:00-17:10第一场

    主持:平燕红(南京大学哲学系)

    14:00-14:25

    林雪妮(海德堡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从鸠摩罗什的翻译看《成实论》与中观的关系

    14:25-14:50

    于洋洋(南京大学哲学系):

    天台智者“四教”与“三番说”视域下的二谛观

    14:50-15:15

    慧 因(中国佛学院):

    佛教业报理论中国化一隅——以“异熟”与“报应”概念解析为中心

    15:15-15:40

    平燕红(南京大学哲学系):

    华严祖师的再检讨——以守真相关的各种材料为中心

    15:55-16:20

    陈芊曦(南京大学哲学系):

    佛教义理与中国本土思想的相互融摄——以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为例

    16:20-16:45

    教 戒(闽南佛学院):

    弥陀净土法门发菩提心之探究

    16:45-17:10

    古 福(闽南佛学院):

    明太祖“分寺清宗”佛教政策探析

    7月8日

    9:40-11:20第二场

    主持:于洋洋(南京大学哲学系)

    9:40-10:05

    南 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心理学视域下的南传上座部心识理论与实践

    10:05-10:30

    应 嘉(浙江佛学院):

    百法明门论与心理学比对研究——心不相应行法与认知图式

    10:30-10:55

    亦 真(中国佛学院):

    百年来佛教心理学研究发展情况概述

    10:55-11:20

    忠 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佛教的批判性思维和实用主义——以上座部佛教经典为例

    14:00-15:40第三场

    主持:颜邦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14:00-14:25

    张 科(波恩大学哲学系):

    胡塞尔论想象

    14:25-14:50

    颜邦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时间意识中的无穷回退问题

    14:50-15:15

    黄志博(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

    流动与意识的形而上学——井筒俊彦和京都学派的起信论研究

    15:15-15:40

    演 愍(中国佛学院):

    佛教语言哲学——可说与不可说

    圆桌会议:学术总结

    7月8日

    16:20-17:20

    主持人:傅新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发言人:张与弛(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刘郑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胡梦迪(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杨志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谭井阳(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汪珂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吴子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许 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辛 放(清华大学哲学系)

    平燕红(南京大学哲学系)

    于洋洋(南京大学哲学系)

    颜邦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闭幕式

    7月8日

    17:20闭幕式

    主持人:张 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来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14)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写作辅导】向守万|教师教育论文写作的十个契机(上)

    下一篇:教师个人常态化教研该如何坚持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