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7/6 14:13:08
教学离不开研究,研究是为了更好教学,教学、研究应该融为一体,总结为一句话,即: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为学而教,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捕捉教学难点、痛点,为深入进行教研活动做准备;为教而研则植根于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是对教学反馈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研学优教将教学和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对教师教育活动提出的常态化要求。
一、躬身自问,问以辨之,做明白人
教研有四问。
第一问是教“谁”?教学为谁?教学,为的是“教学生学习”。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往往面对的是在学习基础、个性、特长等方面不一样的个体。如何针对不同的个体,找到通往课堂的钥匙,促使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这是教师应经常思考的问题。
第二问是如何因材施教?教学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发挥出来。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应有所区别。通过教研,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进,为学而教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三问是教学效果如何?每一次教学后都需要反思:教学时间用在了哪里?每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学到什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学生学习的过程、效果怎样?学生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基本能力有没有形成?学生的思维发展怎样?等等。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教研的过程。
第四问是如何优教?如何去改进、优化教学?可以根据课标、教材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改进教学的内容、进度、策略等,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主张。
坚持不断追寻、反思教学的基本问题,就能成为了解教育教学本质、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明白人。
二、事上磨炼,脚踏实地,做善教者
教研需要脚踏实地在事上磨炼。
磨事一:反复学习、研究课标和教材。
如何研学课程标准?可以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研学。刘熙载说:“读义理书,要推出事实来;读事实书,要推出义理来。”研学时教学理念要做实践性解读,而教学实践要做理论性反思。个人、集体备课可以联系教材研学课标,教研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反思研学课标,检测学习效果可以为准确出题研学课标,考试结果分析可以从思考得失研学课标。通过研学课标,明确每门课程的价值和总目标、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如何研读、用好教材?一是全书整本把握,单元整体把握,明确总体目标、要求。二是注意单元的前后层次和联系,在迁移中运用,不断深化。三是“温故而知新”。解读文本,理解相关内容、知识、思想等,有自己新的感受和发现。四是单元提示、课后问题研究、领悟编写意图。五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运用教材,设计教学,不只是为了“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学习”,为学而教,学有所进。
磨事二:关注学生,察研学情,为学而教。
为学而教的教学实践、研究需要体现在“四主”“五让”“四步”上。
“四主”指从学习角色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从学习状态看,学生要主动学习;从学习过程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的主线;从学习效果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教学的主要依据。
“五让”即让出时间——非时无以学,教师讲、问到位不妨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做——非做不能得,学生读、写、算、实验等,经历学习的过程而有所得。让学生讲——非讲不能明,学生讲原理、讲思路、讲方法、讲感受等,通过表达明白道理。让学生思——非思不能深,学生提问、猜测、推想、探究等,经过思考而深化理解。让学生发现——学生自己的发现才是理解和收获。
“四步”意味着让一步,让学生经历预习、自学的过程;等一步,学生暂时说不出来,要等一等,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停一步,课堂上注意“停一步”,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个别指教,给予帮助;缓一步,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师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让学生想一想、理一理,整理学习过程和所得,讲出疑问和收获。
磨事三:探究理想课堂,师生共学、同乐。
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地方,是思想、精神和情感相互交流的场所。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如何实现为教而研呢?
走进课堂前思考:学生的学习目标合适、具体吗?学生的学习内容明确吗?学生的学习方法恰当吗?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如何安排?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案吗?
课堂中边教边思考: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吗?有没有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反应了吗?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效吗?课堂上学生学习意外生成的情况随机处理了吗?
离开课堂后思考:教学目标达成了吗?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效果怎样?课堂上自己有什么突发的灵感?有什么问题、缺憾,如何改进?
三、学思读写,知行合一,做行动者
教研是“做”出来的。走在学、思、读、写的路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意识之中。
1.学习意识。
学而后知不足,教研离不开学习。智能时代的学习途径异常丰富,但主要途径还是阅读。阅读的厚度,决定了教学、教研的高度。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
2.问题意识。
咬定“问题”不放松,多问几个“为什么”。躬身自问是教学、教研的基础,教研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实践意识。
教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思考意识。
坚持独立思考,在实践中形成自己教学的独特见解,不满足于对已有的认识、经验、做法的欣赏和享用,而是能重新审视,重新评判,指出其缺点、弊端,提出新的思路和办法。
5.创新意识。
教研要在遵守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6.写作意识。
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可以采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写作检验的是自身思考的深度,通过写作,教研的成果和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7.团队意识。
教研既要独立思考,又离不开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各有所得,合作共进。
8.积累意识。
教师应及时整理、记录自己教研的经历和事实,积累好具体的教研过程和素材,一段时间就可以整理成相对完整的研究成果。
9.情怀意识。
满怀教育真情,对教育事业有责任和担当,对学生关爱,对教学、教研喜爱有兴趣,才能真正做好教研。
10.耐住寂寞。
耐得住寂寞,教研才能获得“不等闲”的成果和心灵的快乐。
教育者只有坚持个人教研常态化,在学习中丰厚自我,在研究中提升自我,在写作中成长自我,通过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真正信任、敬仰的良师益友。
(以上内容来源于《人民教育》,作者为何伟俊,工作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