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7/31 17:20:48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统编新教材的使用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变化和新挑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新课标下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贯穿于学生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如何实现不同任务群的融合、跨越,实现教学资源共用,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实践。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设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次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设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在互联网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个概念并不陌生。随着5G网络、大数据分析、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迭代创新和发展,各类媒介呈现出交叉传播、互动融合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跨媒介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新常态。与此同时,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中学生,已经习惯在多元的媒介中浏览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其语文学习已经与多媒体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新课程标准下,语文的教与学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新要求。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多次出现跨媒介阅读试题,比如2022年全国高考乙券实用类文本阅读总共由三则材料构成分别摘自杨振宇的《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的《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的《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这三则材料的选择都是对雪花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选文对六瓣雪花的形成原因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进行了科普。以文字、图画等媒介融合而成的试题与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紧密相关,意在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思路的准确理解,提炼观点,也是通过这样的主题明确多元媒介在呈现效果中的异同,明白同一信息在跨媒介转化过程中的取舍与特殊处理。这正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所关注的多元媒介的不同表达带来的影响和效果。一边是高考试题内容的变化,另一边是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承担的育人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媒介下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在多媒介环境下学习语文,筛选整合处理信息,进而形成正确的思辨精神和价值观念,做有素养的"互联网+"时代的文明公民。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现状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作为阅读学习的手段,还将以重要学习任务群的形式与其他的语文学习任务相结合,要将媒介教育体现在语文学习的各个内容和环节之中。”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缺乏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研究,理论素养不足;备课过程中,对媒介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挖掘不够、课后缺少反思等。
1.教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认识步入误区。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机械狭隘地将"跨媒介"认定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进入了多媒体技术泛滥使用的教育误区,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播放音频、视频、幻灯片、影视作品片段,以直观影像替代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想象和联想……语文课堂成为声光电交互出现的展演厅,导致教学失去了学科独特的"语文味"。
2.教师在课堂实践方面 要探索实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在跨媒介成为新的传播方式背景下提出并成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是基于信息时代发展的阅读与交流的方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阅读构建有关现实的图景,另一方面也通过交流用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思维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各种媒体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文本类型,通过多媒体设计任务,为课堂提供生动具体的活动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偏向图表信息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转向喜爱语言文字的完整阅读、深度阅读。有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普遍对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够熟练,甚至存在畏难情绪,拘泥固守某一教学模式之中,难以满足学生所需一些青年教师虽然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深厚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对于"跨媒介"一味模仿借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反。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策略
互联网时代,媒介独特的传播方式衍生出时代特有的文化印记,同时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新课改后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设计者和主导者的身份积极探索并确立新理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理念的出现,恰好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1.提高对语文学科特点的认识,提供支架,深入解读文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经典名著的阅读和学习是高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已经习惯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浏览
、观看视频,而对名著原文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兴趣相对较低。为了更好地实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师可将跨媒介阅读与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扩大阅读范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主导者,要给学生设计提供有效学习的"支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以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为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教师适时引入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开展"名著改编的得与失"专题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原版著作《红楼梦》第三回后,再观看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集,指导学生在融入个人的理解与思考后,重新审视文学经典中的文字描述该怎样以"镜头语言"呈现。同时,对比分析影视作品在呈现过程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固化限制了读者想象的不足之处,为文学经典的解读提供了多角度有创意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文本、图片、视频、影视作品的阅读切换中对比鉴赏、比较分析,开展研究性学习,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积累语言经验,培养鉴赏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用辨能力提高宙美品位。
2.立足课标,落实评价机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水平,通过对这五个水平描述的解读,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它为评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标准。在开展以相关媒介实践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评价机制来有效及时评价教学实践的过程与结果。如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调查中,教师在收集、筛选学生的调查结果后,通过报告、微视频等方式展播学生的调查结果,同时与兄弟学校教师联系搭建不同学习群组,通过资源分享与交流了解宁夏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情况,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参与媒介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借助跨媒介的优势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经历的人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而且通过制定如小组内互评、不同学习组群打分撰写评价语和教师点评等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任务完成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进而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并形成经验,形成独特鲜明的观点,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法和思路。
四、总结
现阶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还处在摸索探究阶段,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借鉴参考国内外媒介阅读教学发展的成熟案例,与当前的学情相结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跨媒介为手段,不断探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语言运用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理性的阅读习惯,"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THE END
作者 | 张跟慧(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来源 | 宁夏教育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无情怀,不动人;无深研,不成长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的广度、宽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