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中小学教研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科研故事:深耕教育沃土 饱绽科研繁花

    阅读: 2023/9/8 17:22:23

    深耕教育沃土 饱绽科研繁花

    题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十几年前,我怀揣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来到经开区的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刚入校校长就对我们说:“一年站稳讲台、两年站出风格,三年崭露头角”。听到这句话,我握紧拳头,暗暗对自己加油,三年我可以。实际上,我用了很多年。目前的我,虽不算崭露头角,但我找到了保持教育思想年轻、体味教育幸福感、成就感的渠道,我想用笔头记录我的成长历程,重温我作为一个“草根”教师的教科研成长之路。

    一、“无我”状态:科研是高不可攀

    跟大多数人一样,刚刚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科研,也没去想过,以为科研或许就是那些教育家、教学家搞的研究,作为一线老师,教好自己的课就可以了。那时候的我,也真的好天真,认为怀揣热情,认真备课,全力上课、批好作业,做好反馈就算是教好课了。可是,真的教“好”了吗?教学中有问题吗?问题是什么?我好像从未想过要深思。日子过得好快,我认真又忙碌地过了七年,这七年里,我过得平淡无奇,无功无过。我与科研是两条平行线,互不相干。

    二、“有我”状态:科研是幸福因子

    2019年的9月份,我接到一份任务,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常立钢老师要来学校指导教学,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研讨课。上课还不简单,我当场应下。老规矩,先看课标要求,再看教师用书的建议,接着参考网上名家课例,一份我认为还不错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生成了。课后评课时,教研员先让大家说说这节课让人“不太舒服”的地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了起来。这些让人不舒服的地方症结在哪里?常老师拿出来他录制的课堂实录,他说“张老师,你看这里,你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进行了好几轮,可总觉得你们说的话不在一条线上,你说的对,学生说的也对,最后还欠点火候,我把课堂实录留给你,你做课堂切片研究,下周一给我一份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一次深入地“切片反思”。

    那是几个漫长而又多梦的夜,闭上眼睛,就是我和学生的对话,这些话在我的脑海里一遍一遍推演,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难道是我的提问不够清晰?我开始找学生访谈,通过访谈我发现,问题他们都懂,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的处理方式不妥当。如果学生的回答和我的预设一样,我就接话,如果学生的回答超出预期,我就避开再找其他人回答,导致课堂围绕一个问题绕啊绕,重复低效。我想到了追问,做了几个假设,如果A学生说完后,我再继续追问“为什么”就好了,学生在表述想法的过程中说明立场,老师适当规范语言,问题迎刃而解。追问属于什么?知网一查,找到了“理答”这个词,我找到了我教学中的问题---理答能力不足。知不足而后学习,我在网上参阅了大量的理答方法,也向身边的骨干教师请教了实践经验,并多次走进教研组长的课堂观摩学习,初步确定了适合我的课堂理答方式,重回课堂,付诸实践,原班听课的老师第二次又走进了我的课堂,课后,他们一致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话和谐统一了。

    教研员常老师说:“把从发现问题到问题解决的过程记录下来吧,这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我醍醐灌顶,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次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真的像专家说的一样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课题研究,它曾经离我那么远,可如今,我竟然不知不觉做了课题研究。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家都说做课题难,难在哪里?难在你从未想过开始,难在自己心理上设限。刚好赶上经开区微研究成果评比的东风,我的这项成果竟然获得了区级一等奖,这项荣誉,让扎根教坛七年的我还能对于每天的教育生活有期待,重拾工作的激情挑战,是课题研究让我从一个“教书匠”变成了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广泛阅读教科研方面的书籍,征订教育教学方面的期刊杂志,把学到的东西想出来,把想到的东西做出来,把做到的东西写出来、说出来。无论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记录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做好笔记。有时好的案例文字多,我就请求文印室的老师帮我复印,然后将复印的资料再进行剪裁,以“豆腐块”的形式规整到我的读书笔记中。一年下来,我的读书笔记至少有厚厚的一大本。我的教育生活因科研而变得比以前更幸福。

    三、“新我”状态:科研是内在需要

    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我除了加强学习之外,在实践探索方面也下了功夫。因为我知道实践是真理,实践是科研保持生命力的基础,科研要有“登高”之境,更要有“落地”之实。任何脱离实践的科研,都是伪科研。在激活了“有我”状态,我开始向“新我”迈进,实践和反思成了我专业成长助推器。

    实践推进:从“问题”到“课题”。有了第一次微研究成果获奖经验,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寻找理论支撑和解决之道,并及时做好总结、提炼。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再到一个面;从一个问题,到两个问题,再到一类问题;从发现问题,到研究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我越来越体会到过程积累的快感,慢慢地,这种积累已经形成一个系列,我的视角也开始由“问题”积累转向“课题”研究,而“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问题解决和效益提升。这也让我在学校教科研这块崭露头角。

    反思驱动:从“模仿”到“创生”。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成长的必然之路。有了课题的带动,我更加注重反思的质量,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努力走出陈陈相因的窠臼,我的教研写作也开始由“模仿”到“创生”的转变。可以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的工作随想,小到学生的一句话、一次作业、一次犯错,大到一次备课、一次听课,一次讲座、一次争鸣乃至对教育教学观念的理解,只要我认为有价值的都会记录下来,酝酿思考。

    四、“大我”状态:科研是共生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科研如果要进入“大我”状态,个人觉得就必须在不断实现“新我”提升的同时去带动身边的老师实现科研提升,形成大家一起进步的“大我”状态。只有在共生中实现成长,这样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这样的成长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2019年,我被学校任命为学校教科室主任。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这种身份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责任。学校里有的老师勤于工作,但疏于研究,有的老师只顾埋头做事,却很少抬头看路……针对科研薄弱的现状,我在做好教科研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师发展”新探索。目前,我们已经探索出了教研、科研相结合的“五段八步”式教科研样态,帮助老师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五个阶段,备课、说课、修课、微课、上课、反思、课题研究、运用实践八步深入挖掘课堂中的真实问题,理性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必须借力和协同。除了用好现有的希沃、学习通教研平台外,我还对学校的一些传统做法进行了整合,如组织“教科研读书研究”“跨学科交流研究”“论文选题研究”“论文结构研究”“论文经典研究”“课题推进研究”等有特色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精力投入,实现资源共研、共学、共享,教师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量和质的双向增长,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培训由“输血”到“造血”,由“被动”到“主动”,由“忍受”到“享受”的转变。

    2022年,我被任命为学校副校长,主抓教育教学工作,新的岗位变动是肯定和鼓励,也是压力。现在的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笃定:瑞锦发展,我的责任。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生活,一种科学的、健康的、充满智慧、诗意的生活,那么科研则是让这种生活成为现实的内驱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它要唤醒的是教师的专业自觉,它要实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教科研一定要有老子思想中所蕴藏的“草根”精神,需要“水滴石穿”的守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诗一般美丽的事业”,教科研才能成为我们乐于并渴望一直走的“幸福之路”。

    (作者张璐,郑州经开区瑞锦小学)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4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老胡观点:新入职教师幸福指数提升的十项行动指南

    下一篇:教学相长:由“模仿”走向“思考”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