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教学相长:由“模仿”走向“思考”

    阅读: 2023/9/8 17:23:15

    由不会变得“会”,由不懂成为“懂”,重在要去做、去学、去行动,是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在“教学相长”中模仿、借鉴、思考,不断朝向德才兼备的“大先生”之路迈进。

    “成长”一词贯穿教育的始终,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教育不是单向奉献,而是双向奔赴,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在反馈推动教师本身的生长,一年比一年有经验,一次比一次有技巧,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教训,从回应和祝福中重拾热爱,从交流和课堂中点燃梦想,踏上师者旅途。

    回想那个2021年的秋天,初次踏上教师岗位,面对教学和讲台,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大的痛点在于不知道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也梳理不了每节课的知识点,尤其是对于道法这门学科,同一个知识句会归纳到不同的知识点里面,怎么归纳和整理,每次都在困惑之中。无法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无法整理出本节课的授课思路和框架。于是,在每周学科组集体备课时认认真真地请教优秀的老教师,不忽略课本上的每句话,在老教师“师傅”的引领下梳理知识和框架,讨论和思考每个知识的导入及讲授所用的视频、日常生活情境等的恰当性;平时只要有空就积极主动地去听师傅的现场课,边听边记,听课记录本每次都是记得满满两页,听课结束后有时还会和师傅交流某个环节讲授方式的变通;也在学校推荐的各种教学学习软件上,利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认真去听网上的优质课。模仿着前行,模仿着学习做一名合格的道法教师,将师傅课堂上用的好的事例和方法,甚至有时候语言也会“照搬”过来,在自己教授的班中进行“模仿式教学”。

    上平时课、上公开课,邀请师傅来听课,邀请本组其他老师来听课评课,一步一步站稳讲台、一点一点讲清课堂。然而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好的结果,但是它会让人清醒。接连两三次都排名倒数第一,恐慌、害怕、焦虑,甚至怀疑自己,有段时间一直担忧“是不是下学年就不让我教学了”,这种恐惧感一直环绕着我半个学期。到了学期末,是的,我仍旧是倒数第一,但是我看到了分数的进步,看到了差距的缩小,看到了一些学生的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本学期高分的喜悦分享,我顿时有些坦然:奋力拼搏、无问东西,做好自己该做的,其他的交给未来。

    慢慢地,我开始在学校规范的课堂模式和道法学科教学模式的框架下思考:除了传统的这种讲授法外,道法学科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呢?一个案例/情境引出一个知识点,一个讨论点出一个知识点,知识和道法情境存在割裂,而所有的情境/案例/视频/时政都是围绕着知识点展开设计的,能否用一个情境贯穿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实现知识讲授的整体性?以知识为依托的教学,怎么实现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否需要每节课都精心设计课件?……我仿佛像我的学生一样,学的越多问题也就越多。我尝试在课堂中实现一些改变,比如用音乐/朗诵导入和串联知识点(在讲述“集体的力量”时选择《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作为本节课的结语,学生可以跟唱;在讲述“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时选择《我爱着土地——艾青》朗诵作为导入环节,感受对祖国的炽热之爱),选择B站(主要是各地共青团账号)或央视网上的一些时政短视频与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甚至无课件纯板书式的讲授等,这些改变有些在坚持,有些回归传统。我还自费购买了一些优质的教学课件,这些课件给我很多很多的启发和触动,但基于学情,只能有所借鉴和选择地使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但是请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并非白费,在学校举行的某次美善讲坛中,当主讲人问到有没有人知道“黄文秀”的事迹,我的学生“刷”地高高举起了手,虽然很遗憾没有选中他发言,但是他在我旁边给我说,这是老师你在上课的时候讲的!那一刻,我想我所做的是值得的,借时政讲道法知识,更是在讲国情、育中国心。

    一点一滴地积淀,蓦然回首发现,我逐渐变得游刃有余地“游走”在课堂之中,令我欣喜、令我热爱的课堂一直在给我更多的感动和期待,不一样的设计和导入,不同的环节和互动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哇,这就是教育教学和课堂的魅力所在,它是有生命的、有灵动的!两年的教学生涯,我比之前稍褪青涩和犹豫,比之前多一分热爱和果断,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我期待着每节课堂设计的如期所行亦或是互动生成。

    由不会变得“会”,由不懂成为“懂”,重在要去做、去学、去行动。这是我经常告诉学生的话,它现在变成了我教学成长的内在动力。不要去害怕,没有人一开始什么都懂,发现不足,努力去弥补不足;发现困难,积极主动去请教学习和解决,多学多练才能熟能生巧,多做多思才能机智成型。

    在“教学相长”中成长,模仿、借鉴、思考、互进,朝向德才兼备的“大先生”之路迈进。

    作者简介

    廖鹏翔,郑州市教育博客博友,博客名:逍遥鲸。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做向上向前之事,怀向美向善之心,乐于分享和思考,温柔坚定向进步,做一名有爱有力量的教师。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56)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科研故事:深耕教育沃土 饱绽科研繁花

    下一篇:【李镇西】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写给今年踏上讲台的新教师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