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29 14:38:38
2021年1月八省联考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 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一、概念
(一)文风
汉典: 使用语言文字的风格。
百度百科: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文风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特征,是社会上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章现象。
(二)文脉
汉典: 文章的线索
百度百科: 文章的线索; 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
汉典: 文章的气势;文章的连贯性
(三)文气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文章的气势; 文章的连贯性。
二、前人的论述
(一)施东向: 《关于写文章》
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作者要写一篇文章,总是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写出来的东西: 或者是在工作中积累了某些经验,并且认真地考虑和总结了这些经验,或者是对于某个问题做了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但是,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个简单过程,而是一个使思想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
一般说来,一种思想只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时候,还不一定十分明确。把它说出来让别人听懂,这就比较明确了。写成文章,那就是更进一步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至每一个标点, 都摆在纸上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到底是清楚还是不清楚,是深刻还是肤浅,是严整还是杂乱,都明白显示出来了。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讲究章法,也就是要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束,如何分层次,分段落,这实际上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使它具有清晰的条理。有时,为了表达一个明白的意思要费许多周折,这往往是因为这个意思在自己头脑里本来还是比较模糊的,而在找到了最恰当的字眼和语句来表达的时候,这个意思才真正明确起来。
(二)朱自清《写作杂谈(一)》
“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这是为什么?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的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也就是无条理。这似乎是初学作文的人不能免的毛病。
这毛病在叙述文(包括描写文)和抒情文里比较不显著,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里就容易看出。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
因为注重“思路”怎样表现在文字里,所以别称它为“文脉”——表现在语言里的,称为“语脉”。
从思想到语言,和从思想到文字,都需要一番努力,语言文字清楚的程度,便看努力的大小而定; 若完全随心所向,必至于说的话人家听不懂,作的文人家看不懂。
照着心里说的话写下来,有时自己读着,教别人听,倒也还通顺似的;可是教别人看,就看出思路不清来了。
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 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到少数与多数的听者,作文更得顾到不见面的读者,所以越来越需要条理。
语脉和文脉不同,所以有些人长于说话而不长于作文,有些人恰相反;但也有相关联的情形。说话可以训练语脉;这样获得的语脉,特别是从演说练习里获得的,有时也可以帮助文脉的进展。
(三)《反对党八股》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八大罪状
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八、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四)习近平
提倡什么样的文风?
“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
以文艺之光 铸时代之魂
习近平指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 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
三、近几年高考作文不良的文风
1.文不对题(东拉西扯,言不及意,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标新立异(离经叛道,背离主流价值观,美其名曰创新,不走寻常路,专搞歪门邪道,“反弹琵琶”,出人意料,妄图让人眼前一亮)
3.投机取巧(心术不端,不走正路,万能开头,万能论据,文言写作,半文半白,文白夹杂,古文字书写, 生僻字罗列)
4.改头换面(东拼西凑,套作抄袭,生搬硬套, 空话套话)
5.华而不实(堆砌辞藻,空洞无物,虚言浮夸,滥用修辞,文句不通,佶屈聱牙)
6.哗众取宠(揣摩阅卷老师心理,投其所好,罗列警句,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7.虚张声势(虚构典故,生造名言,胡编滥造,拉大旗作虎皮)
8.强词夺理(逻辑不通,乱贴标签,片面武断,不留余地)
四、高考作文“文风不正”的八种突出体现
高考作文评价有个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大致地,分别对应内容、形式、表达。短短十二个字,涉及很多问题。
比如,审题准确、立意新颖、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用例精到、语言丰富。
比如,言之有物,抒发真情,表达真我,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而“文风不正”比较宽泛和笼统,更多是从作文套路的角度说,也就是在阅卷老师印象中,较突出的八种套路化表现。
第一、万能标题对称式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对称标题满纸皆是。有的学校还叮嘱考生,把对称标题分成两行,字体大一号。
当然,拟得贴切,自然也好。但很多为了对仗,强行掰扯, 文辞不通, 表意不明。
比如一些所谓“万能标题”:诵团结之诗,歌合作之章; 以互助为帆,渡共赢之海;创新与传统齐飞, 文化共时代一色; 乘时代之风,踏革新之路;淬责任之火,铸理想之剑; 执传承之灯,照文化之路; 树理性之帆,掌激情之舵;展科技之翼,渡时代之海;奏青春之号角,赴时代之前沿; 以信念之朝阳, 照人生之大道……
把它们背好,替换下作文主题词,满满的套路感。老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标题了!
第二、滥用排比句、段
很多考生觉得,多用排比句排比段,就是有“文采”。
十几年前的“盈盈月光……灼灼红叶……萋萋芳草……”过时了,就总结出各种“高考狂背排比句”。
比如写“幸福”:幸福是一份深深的牵挂……幸福是一场满满的收获……幸福是一种淡淡的闲适……
修饰一下: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第三、动辄拿名人说事
文章不够写,背素材来凑。尤其是一些古代名人,出镜率极高。
可怜的太史公受了一回又一回宫刑,勾践尝了一颗又一颗苦胆,屈原跳了一次又一次汨罗江,苏轼被贬了一处又一处地方,达·芬奇画了一枚又一枚鸡蛋,爱迪生做了一个又一个灯泡……
若他们地下有知,肯定不得安宁。
第四、题记后记不沾边
不切题的题记,纯粹多余,或者来一段后记,补充自己“巧妙”的作文意图,就更是画蛇添足了。
第五、堆砌一大摞金句边
考生没空读书,只能背诵名言金句。那些“一眼万年”“落入凡间”“惊艳时光”“清雅绝尘”的金句,九成了考生们的最爱,包括学霸也在背。
比如,2023年河南高考文科状元(郑媛元,693分)的作文,被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全文不少于17处引用,有感动中国颁奖词,有人民日报时评,有考场高分作文,有媒体新年献词,有各界名人名言。除了引用,剩下的就没有几句自己的话了。
(2023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 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以共生团结之水,浇命运共同之花
河南高考文科状元郑媛元
长河霜冷,时空阑(qù寂静) 寂。历史的泽畔总行吟着两种身影: 或单枪匹马,损人利己,终唇亡齿寒,难致彼方;或携手同行,团结共生, 终得命运共同之花,灼灼盛放。
习总书记之语道破了共生团结的真谛。掩卷覃(tán深)思,恍悟得:唯有团结与共生,方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人与人共生,是谓心怀善意之水。护康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烟月, 不染风尘。
“世界的尽头其实是柴米油盐四季三餐,我们的归宿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守望。”深谙此理,黄文秀与乡亲们共生,走进乡村扶贫,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梁的月光;张桂梅与大山的女孩们共生,创办华坪女高, 助她们走出大山,化羽成蝶……心怀共生之善,要求我们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可以不舍己为人,却不可损人利己,可以不行义,却不可行不义。点亮别人的灯,铺平别人的路,我们才能更加光明,走得更远!
国与国共生,是谓筑牢团结之基。得民胞物与,协和万邦。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退回到一个孤岛”,此言发蒙振聩,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变暖利剑高悬,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双头怪竞相疯长,人工智能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新的挑战……我们,何以破局?唯有团结共生可致!于是,“一带一路”的悠悠驼铃串联起各国心声,“世博会”琳琅满目的商品牵动着各国的脉搏,中国高铁亦走出国门洒向万水千山……
唯有守望相助,互利共赢,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步履铿锵!
第六、分论点结构呆板
三个分论点式结构,简直是考生快速架构文章的“神器”“法宝”了。整齐对称,一字排开。每年高考考场,这种作文大行其道。
有的分论点不仅形式呆板,而且缺乏内在逻辑,没有思维层次,就是几组含混杂糅的词组,绕来绕去。
比如写2022高考,某省41分样卷作文的分论点:①本手是成长的阶梯,②本手是发展的前提,③本手是创造的必经之路。显然,“成长”“发展”“创造”的涵义就纠结不清。
第七、衔接过渡太雷同
举事例就是“君不见”“君可见”,或者“君可抬头见”“君可低头见”; 称赞观点就是“诚哉斯言”。
写古代就是“回溯历史”“向历史深处漫溯”,回到现实就是“揆诸当下”, 联系个人就是“观照自我”。
或者:“于个人而言”“于国家而言”“于世界而言”,“忆往昔……看今朝……思未来……”。
最早用这些词的,是“百用不腻”,但过度暴晒,就显得“油腻”了。
尤其把“揆诸”写成“葵诸”或者“睽诸”,简直就是引颈受戮了。
第八、空喊口号讲套话
当然,这个不能安全怪学生。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以宏大题材、主旋律叙事为主,考生很难做到完全不讲空话套话,但应当有节有度,尽量有点真情实感。这里不赘述。
五、良好的文风
言之有物(内容充实,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言之有序(思路清晰,层次井然,逻辑性强)
文从字顺(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表意清楚)
平实朴素(真实诚挚,有一说一,质朴自然)
积极向上(阳光心态,主流价值,健康思想)
2023新高考Ⅱ卷作文: 文脉清晰的59分佳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 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2023新高考Ⅱ卷作文: 文脉清晰的59分佳作
此心安处是“静”土(黑龙江一考生)
苏轼曾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我们何曾想过,于熙攘的人群中, 有一片独处的天地,认真倾听心灵最深处的声音?诗人王维也曾道:“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一切有灵魂的生活都是在独处中展开,在独处中,我们不受人打扰, 汲取力量,获得成长。因此,我们要以宁静修身,以宁静致远,让此心安处是“静”土。
【点评: 引出话题, 点明观点】
此心安处是“静”土,让梦想在静谧里滋养出自我沉淀的根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成长的勇气。在“内卷”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难免会渴望一个“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空间。而这片空间,应是让心灵安宁的“静”土。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建立湘军前回到家乡,远离喧嚣纷扰,沉淀自身,提升本领。也正是这段宁静的时光,让他反思自己的责任,心怀家国理想,最终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唯有在平静环境中沉淀自我,思考人生理想,发掘潜在能力,才能获得成长与成就。【点评: 分论点一,从“梦想”的角度写“安静”】
此心安处是“静”土,让思想在宁静中生发出修养的繁茂枝叶,为成长带来清醒与智慧。杨绛先生曾言:“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她自己亦是如此处事的。临终时,她留下遗言:“不开追悼会,安静地走,不被打扰。”她文学上的成就已足以令人敬仰,而她对名利淡然的态度,对灵魂“静”土的追求更是值得我们追随。成长中的我们或许总因琐碎的事情心情低落、浮躁不安,而这样淡泊宁静的灵魂恰似一缕清风,吹散焦虑,让我们获得成长与智慧。【点评: 分论点二, 从“思想”的角度写“安静”】
追求心灵的宁静,并不是让我们“与世隔绝”。我们依然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不能一直陶醉在自己内心的一方小天地,否则可能会造成社交能力的缺失。做到此心安处是“静”土,需要我们在与人沟通的同时,给予自己独处的空间,反思不足,自省其身,从而取得进步。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不因从众而丢失自我,也不因独处而封闭自我。【点评: 辩证分析, 冷静思考】
独处,是自我的升华。只有学会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我们才能活得更有深度,更有底气,更加自信与坦荡。正如沈复曾说:“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点评: 回到主题,正面强调观点】
愿我们每位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都能找到让心灵安宁的那片“静”土,于自然中沉淀自我,于孤独间探索热爱。让我们以独处滋养勇气与智慧,成长为茂盛的参天大树。【点评: 收束全文,有所呼吁】
六、怎样写高考作文
(一)梁衡: 文章五诀
文章的构成要素,我把它概括为文章五诀: 形、事、情、理、典。
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
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
(二)刘文典的“观世音菩萨”
有一回学生问西南联大著名学者刘文典,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当时刘文典就说了五个字:“观世音菩萨”。
同学们听了这五个字非常疑惑,于是刘文典给自己的学生解释了这五个字。“观”,就是多多观察生活;“世”,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要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有了“观”,就有了写作素材,有了生动的材料,有了充实的内容; 有了“世”,文章就有了血肉,写出来的东西,就能关乎“人情”,传递“世故”;有了“音”,就有了五彩的外表之美。用有节奏的语言,优美的语言,传递得体的内容,方能体现内容之美,体现对读者的尊重; 这最后的“菩萨心肠”,道出了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悲悯。这是思想、情感之灵魂,文章的悲悯情怀,源自作者的内在的高尚,心灵的感动,并以美的形式传递这种高尚的情怀。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高考议论文自我评价八项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