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29 14:39:05
赵襄子学驾车——启示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强调立意来自材料。
这样,材料越短,对立意的限制就越松。材料越长,对立意的限制就越紧。也就是说简短的材料写作的空间相对就大一些;复杂的材料,写作的空间相对就小一些。比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本道写作题目在近十年来的高考写作题中,除去漫画作文,应该是字数最少的一次。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并未限定任务情境,让写作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样的材料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话题范围,写作的空间自然就大一些。
而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作文材料有两段,字数多,内容的限制也就大,相应的写作时立意的空间就小。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强调,作文立意要与材料有关联。
所以写作的开始都应该是由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我们不主张抛开材料直接提观点。当然不是说这种写法不行。而是从做题的角度考虑,由材料到观点作为首段比较合适。
但是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要求中出现了这样的表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新课标Ⅰ卷)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全国甲卷)
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想,意味着要由材料过渡到其他方面。这样的话材料变成了写作的引子,文章的立意只要与材料有关联就行,不一定要由材料出发。这样材料对写作的立意的限制就大大的放宽了。于是作文题目中的材料的性质和作用就变了。之前的作文材料限制写作的话题范围和立意空间,命题人明确要求不得脱离材料的话题和含义的范围作文。现在作文的材料变成了联想的引子,意味着材料不限制写作的话题范围和立意空间,也许话题范围我们还是要考虑的,但立意的界限没有了。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作文要求: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既然是启示,那肯定是由材料延伸到其他方面。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文章立意与材料有关联性即可,不必强调文章立意一定来自于材料。因为关联有强有弱,有正有反,有近有远,只要有关联就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如果我们这个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进一步考虑,对材料的解读是不是就不一定要全面。我从材料的一部分得出启示行不行?或者我从材料的局部角度谈我的启示行不行?比如下面这个作文题目。
战国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驶马车的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结果每次都失败,于是赵襄子认为对方没把全部技术传授给他。王子期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不恰当。驾车人赶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能加快速度,到达很远的地方。如今您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您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上来。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
上面材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明显分为两个层次,第1层次,赵襄子学驾车,学完之后和老师比赛,然后一直失败。这是事实层面。第2个层次是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个层次又分为两层,第1层是赵襄子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老师没有传授全部的技术,自己技术没有学到家;第2层是老师给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是注意力没有集中在驾车上,而是集中在了比赛上,致使人与车没有协调一致。
我们可以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以下几点。第一徒弟和师傅,徒弟学到了师傅的本领,但还是无法战胜师傅。第二,内因和外因,徒弟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老师,没有把本领教完。第三技术和能力,学到了驾车的技术不一定就等于具备了驾车的能力。第四,自我与他人,比赛时,时时关注对手而忽视自我能力的发挥往往会导致失败。第五,学和用,学驾车是为了驾车,而不是为了和别人争输赢。……还可以有更多。
从启示的角度讲,上面的这几点是不是都可以?不仅都可以,而且有些角度还非常的新颖,如果学生能这样写,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比如我们可以做以下的关联,或者说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徒弟在师傅面前要时时实谦虚谨慎。第二,失败时要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第三,知识和方法容易掌握,但能力和素养需要实践的锻炼。第四,关注自己,提升自己,才是战胜别人的法宝。第五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与人争长短。……
如果以上面的五点作为文章的立意,算不算符合题意?
从写作要求来看,应该是符合题意的。但是…………
当然如果能从材料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那是最好。
整体考虑,就不得不考虑赵襄子和王子期的师徒关系。材料的所有问题都应该放在这个关系之下审视。脱离了这个关系的框架就不算是整体考虑。
赵襄子学驾车技术,王子期教驾车。这样我们不妨认为材料谈的是学习的问题。第1层是学习的第一步,掌握知识和方法。第2层是学习的第二步,也是进一步的深入,将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能力和素养。赛车可以认为是师傅对徒弟能力的训练。徒弟的失败是正常的,但在失败中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再加以训练,就能完成学习的整个过程。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是综合材料的分析,考虑到了材料的方方面面,前前后后。
我们也可以稍微大意一点,把学驾车的一小部分省去,那么材料就变成了比赛如何能赢的问题。这样自然的就把重心放在了失败原因的分析上。但是这样的分析其实并不完整,自然也谈不上综合,因为这样的分析丢掉了材料当中二者的关系。这场比赛不是别的意义上的比赛,而是师傅和徒弟的比赛,是师傅在教完徒弟本领之后的比赛。这样的比赛,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赛。但是丢掉了师徒这个关系,这层意义就看不到了。
从综合角度分析,还有比这更离谱的。比如有人就认为材料的第1层可以不考虑,材料第2层的第1层也可以不考虑,于是就只考虑第2层的第2层,而且要抓住注意力。于是只要是写注意力的,就是符合题意的。这是虚假的综合性分析。就材料内容而言,仍然是局部立意。当然我不是说这样的局部立意是不对的,而是说这样的立意仍然是局部性的。既然是局部性的,那么就和我之前分析的五个角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把作文的审题限定在这一个方面,显然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所以如果作文的要求是联想或启示,那么我觉得从局部和整体出发都是可以的。这样的作文要求,不存在所谓的核心立意。作文是一道题,写作就是做题,只要按照要求写作,就是符合题意。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就不应该在作文审题上设置太多的自我束缚,而应该在作文题目要求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标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关于高考作文的文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