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子贡问时”材料作文示例

    阅读: 2024/1/29 14:41:39

    欲成大树,勿与草争

    《子贡问时》中,子贡与一个坚持认为一年只有三季的路又争论了半天,而孔子的做法则是顺着路人的认知对他给予肯定。对比可以看出,孔子的做法是明智的。倘若子贡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双方还会不相上下继续争执。在现实生活中,也应当学习孔子的做法,提升自身的包容性,不执着于改变别人的看法。

    人和人之间总会存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并且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有不同,这是格局与认知难以达到同一个高度所致。这个世界的包容性很强,在何两个人都好比两片不同的树叶,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所以难免形成代沟和偏差。好比一个学成归来的大学生和乡下务农的农民百姓,在很多问题的认知与思考上一定会截然不同,各自的价值追求也有很大差异。这并非划分等级,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认知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应当接受,允许存在的。

    既然差异与分歧不可避免,那么与其费尽心力去强求他人改变,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认知不在一个高度,就没必要互相说服。就像材料中所说子贡与路人从早上争辨到中午依然没有结果,争执的过程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双方都各执己见,能有什么结果呢?就算路人坚持认为一年三季又何妨?真的会变成一年三季吗?所以,应当放下自我情结,尊重他人的认知,同时也是在节省自己的心力,保留那部分精力放在专注自己上。对于不同与己的观点,

    必要时可以静下心来稍做参考,去反思完善自己的认知。但批判、改变他人是不可取的,即便是别人的错,那又怎样呢?

    尊重异己的观点,不显露锋茫和他人争执,才是智者。面对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见解,如果选择贸然争执,实际上是对自身不够自信与肯定,如果对自己足够自信,又怎么会在意别人说什么?对自己充分坚定在他人的异己观点,进而才能提升自己的格局与思想境界。

    把自己还给自己,让别人成为别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欲成大树,勿与草争,当顺着自己的人在自己的路上时,这样的人意义。

    把“讲道理”放在正道上

    唉,讲道理难,把道理给别人讲明白更难!讲事理难,一年有四季这是自然规律,可子贡面对只经历过三季的虾蜢就讲不明白这个道理;讲情理难,太史公也就自身遭遇感慨“诚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由此观之,讲道理的“难”,是基于讲给谁而言的,道理,道理,放在正道上才能成理。

    把“讲道理”放在正道上,需要我们准确认识讲的对象。不认准对象,只是一个劲儿地认为自己有理,卖力讲说,无的放矢,是达不到“讲”的交互效果的,“理”也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同是弹琴,有人弹琴给牛听,沦为了笑柄;伯牙弹琴给知音钟了期听,成为佳话,达成“琴瑟和谐”的效果,正在于对听的目标的准确选取,精确认识。所以,我们想把道理给一个人说明白,就首先要了解他的认知状况。子贡与蚱蜢对论,在笑蚱蜢的无知与偏执时,也应反思子贡的无效争论源头:不去了解说服对象。所以,讲明道理不能只顾及自己,更要了解对象,有的放矢,才能走在说理于的正道上。

    没有成功说服别人的挫败感总会在心头弥漫很久,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了,自己其实也是说理的对象。把讲道理放在正道上,也需要我们“善听”。总是仗着自己傲慢的态度去对待一些事理,也会成为“对牛弹琴”里的牛。与子贡对论的蚱蜢,陷入自己的狭隘,回避了世界的广阔。而“善听”的要求远比“善查”要高,因为我们处于的是信息有限的弱势地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打开自身局限来实现“善听”,如读书,与长辈、老师交流;另一方面,在沟通时常用换位思考实现“善听”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现在再去回想,“说理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难啊!讲的人“自恃甚高”,过分傲慢,听的人也“自恃甚高”,过分偏执,一来二去,人们印象里,拉着人讲道理的感了“自大狂”,对道理一概不理的是“朽木不可雕”,两者的隔阂愈发深刻。从大众角度看,把讲道理“放在正道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与其哀叹前路慢长,不如从自身做起,善察,善听,摆正自己的态度,让说理的正道从你我出发。

    与三季人讲四季,其可怪也欤?

    古人言:“不与夏虫语冰,不与三季人讲四季”,即在认知问题上一发生争论之人出现认识局限——公说公个理,婆说婆宜理,抑或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此时,便需换往思考:适时作出让步、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与三季人讲四季,吾未见其明也。子贡的“四季”回答并非有错,而“蚱蜢“三季之攻也无可指责。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两个人,面对涉及认识差异之事未免出现如此争端。而最好的解决方法,有时并不是“教化”,况且谁会服谁呢?而是顺从,在每个人的客观世界里,我认为便是如此。而争论不休最终只能是面红耳赤。与其如此,何不退一步,换位思考呢?

    “与三季,一讲四季”之事不仅发生于古籍中,更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新兴技术引友信息革命、当今这个自媒体方兴未艾、个人评论发表轻而易举的时代,争论是时常发生的,可见网络必然催生这般现象出现。良莠不齐的信息,天南海北生活环境不同的个体、汇聚在网络上发表见解,便出现了“键盘侠”“杠精”等一类“网络写手”,仿佛只会将矛盾激化而从未潜心研究问题,更不要提“换位思考?显然,我们是不欢迎这些人的,知识的局限不可调和之时,还不如“成全”。

    “坐井观天”是这类人的缩影,他们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世界之大也不过井底的几株绿植、一潭清水。井底之蛙的出现并不为错.,其所认为的世界便是他眼中的世界。换位思考,致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看法,解决矛盾,更加透彻了解问题现状,进而给出解决方法。

    对于“三季人”而言,更多提倡的是“实事求是”。这一点在科学发展历程中可以一斑——即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美的。原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谚语也不大正确。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直到牛顿才惊世骇俗地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光是波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后来又破天荒地发现光又是粒子。总之,眼见不一定为实。实事求是地探索学习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四季人要换位思考,三季人当实事求是,总之,理性而非感性是我们的必修课。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1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一轮复习】修辞手法构成和表达效果

    下一篇:必备知识||文学鉴赏之嵌套式叙事结构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