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29 14:42:33
语文备考,不仅仅是做题!
嵌套式叙事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盒”式结构,它分为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它的特点是将一个或多个小故事嵌套在一个大故事中,每个小故事都可以独立于大故事之外,但又在大故事的整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嵌套式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丰富故事内容,创造更多的细节和情节线,增加故事的复杂度,从而吸引读者的兴趣。此外,它可以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多样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内涵和主题等。(强化主题)
嵌套式结构也有助于作者在故事中揭示出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展现出更加全面的故事。一般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是故事的见证者、或参与者,或是主人公。
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之间的关系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互相对比又相互补充。“补充”主要是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在同一点上丰富、充实;“对比”主要是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之间有相差,相反或是相对的两个方面,让整个文本意蕴丰富。
卞之琳的《石门阵》表现出叙事嵌套结构的特点,外层的故事即框架故事,由文本之外的叙述者(即隐含作者)讲述木匠王生枝和村民们闲聊的故事;内层故事即嵌入故事由文本之内的叙述者王木匠讲述的“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一、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之间人物形象的相互补充、互相对比及其效果
嵌入故事中,王木匠是故事叙述者,他擅长讲故事。从大家听过的《三国》八阵图的故事讲起,再讲与之类似的石门阵击退鬼子兵的故事。讲故事时,王木匠或是干咳一下,或是反复讲述,营造紧张氛围,吸引读者的注意。王木匠的讲述,借用鬼子兵的视角,风趣幽默地展示了贪得无厌又胆小如鼠的鬼子兵,被军民巧设的石门阵围堵,狼狈迎战、落荒面逃。叙述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往往流露出个人的感情色彩。王木匠的讲述,流露出对鬼子兵的痛恨,对军民的赞美。可见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出他积极乐观、深明大义的性格特点。
框架故事中,叙述者是隐藏作者,王生枝是小说的人物。框架故事对嵌入故事的人物形象做进一步补充,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王生枝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是什么让他充满自信,讲出这么生动的剿灭鬼子兵的故事?框架故事中,王生枝与村民们聊天,说着一年来的个人体验,明白一个大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唇亡齿寒,巢倾卵破,没有国,哪有家。军民要同仇敌忾,彻底赶跑外来侵略者,才能建设和平幸福的生活。框架故事进一步补充说明了普通村民王生枝革命必胜的信念来自他的家国情怀,来自他的思想觉悟,他的价值观影响着他的讲述。
框架故事还展示了王生枝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另一面,和嵌入故事中的王木匠进行对比。王生枝是一名木匠,他手巧,他心中还有做精致木衣橱的梦想.但是这双巧手现在少做了许多木工活,还要在自己村摆几次真正的“石门阵”——也就是军民一起巧设计谋、上阵杀敌。小说的最后一句“我这双手呵”,情感复杂。除了表现王木匠愿意上阵杀敌,还隐藏着王木匠的若有所失——动荡的年代,木匠手艺没有用武之地。他期待战争结束,国泰民安,夜不闭户;期待成为一个真正木匠。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之间,王木匠的积极乐观和王生枝的若有所失,互相对比,益于塑造圆形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人地揭示人物的复杂性,让人物更加立体,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之间同一人物形象的补充与对比,还表现为对人物的不同称呼上。嵌入故事中,人物被称为“王木匠”,框架故事中,人物被称为“王生枝”。嵌入故事中的“王木匠”与王木匠叙述者的身份形成反差。一个木匠擅长讲故事。读者存疑;框架故事中的“王生枝”表露了作为木匠的王生枝的个人理想,和作为普通百姓的王生枝的家国大义,为读者释疑。
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之间人物形象相互补充,又互相对比,丰富了同一人物形象。为了塑造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常常会借助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学生们熟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情节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展现了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老人与海》在老人的大量内心驶白中,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鉴赏《石门阵》,学生们认识到叙事嵌套结构亦可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以考促学,回归课文,小说《祝福》亦是知此,嵌入故事是外,叙述者“我”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框架故事是内,外叙述者“我”讲述“我”在鲁镇的故事。嵌入故事中,“我”是祥林嫂故事的旁观者,抱着同情怜悯之心看待样林嫂人生的起起伏伏。框架故事继续补充这一点,“我”对样林嫂之死,心怀愧疚;但与嵌入故事形成对比的是,作为读过书有见识的返乡青年“我”,和鲁镇的其他人没有区别,一样漠然地看待祥林艘的死亡。叙事嵌套结构塑造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我”心存矛盾、犹豫彷徨的青年形象。
二、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之间矛盾冲突的相互补充,互相对比及其效果
巴赫金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具备两种视野。第一视野涉及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作家首先会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现实做出反应。第二觊野是直接关注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
《石门阵》嵌入故事的矛盾冲突主要围绕乱兵和军民的矛盾展开。表现了作家对当时重大的社会现实的关注。即上述的第一视野。“石门阵摆退乱兵兵”中双方的矛盾是这样发展变化的:故事的开霸,鬼子兵一方占上风。鬼子兵在远处山头上谨慎地用望远镜观察。确定没有八路军后,进村准备扫荡。故事的发展,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鬼子兵到村民家门口,愣住了,石头堵门、往前跑、向左看。向右看,到处都是石头门,鬼子兵晕头转向之时,四面山头传来一片喊杀声,鬼子兵连奔带蹿的逃命了。原先矛盾中薄弱的一方——军民、力量强大了,因为八路军设下石门阵,军民同仇敌忾、赶走乱兵。框架故事中,鬼子兵和军民的矛盾有进一步的补充。八路军和鬼子兵打了一昼夜,鬼子兵火力凶,八路军只好撤退。且兵烧光了苏家峪的门板、洪子店也被烧去许多门板。矛盾一方,鬼子兵力量强大,凶狠残暴。
框架故事侧重关注老百姓的生活体验,关注老百姓个人的精神痛苦,关注个体生命的问题。即上述的第二视野。王生枝和李矮子村话,李矮子嘲笑王生枝。“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还要”暗示了这对矛盾的实质是战争没有结束。王生枝手艺无法施展。王生枝设计精致衣橱,却无法做成,有一双巧手,却要擒拿入侵的敌寇框架故事展示了个人理想和动荡不安战争时局之间的矛盾。乱兵入侵,军民合力抗敌。矛盾纠结之余,王生枝愿意牺牲个人理想保家卫国,表现平凡百姓伟大的家国情怀。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之间,不同矛盾的对比,引发读者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子贡问时”材料作文示例
下一篇:“习惯困难”的作文该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