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29 14:42:56
徒手攀岩是习惯困难的过程。
这个材料作文,学生思想贫乏,认识肤浅,表达概念化倾向严重。很多学生的立意还停留在“学会习惯困难”“习惯困难走向成功”“人生必须习惯困难”等等之类水平上;更有甚者还会偏题跑题。
首先从分析材料来看,徒手攀岩可以指代任何难为之事,习惯困难就是材料的重点是关键词。解读材料主要是解读材料的核心词、关键词。对核心词的解释往往是构思的开始。
这样,材料就是攀岩者对攀岩困难应有的认识。命题者的意图,希望青少年也能从这样的认识中获得启示。当然青年没有经历过徒手攀岩类似的艰难,对习惯困难也比较陌生。这种时候思维模式的使用便十分重要。
所谓的思维模式,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如何几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不知道这几个角度,而是知道这几个角度,但不知道如何具体去分析。
第一,是什么,是分析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立意深刻的要求之一。但对于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常常无从下手。这需要掌握阐释概念的基本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比较法。
习惯困难是攀岩者对攀岩困难的态度。一般的对待困难还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克服,一种是躲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克服困难,躲避困难这两种态度入手和习惯困难进行比较。由此可能会想到习惯困难包括但不限于克服困难和躲避困难,是对困难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是一种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持克服困难和躲避困难态度的人或许认为,人生当中的困难并没有那么多,有限的困难,我们是可以克服或躲避的。他们把困难当做人生路上的特殊情况,困难不会时时刻刻都存在,它只从这一步以特定的时间段。所以总体上讲人生是顺利的。
习惯困难者则不然,他们或许认为人生路上处处是困难,或者人生就是由困难组成的。所以困难并不是人生的特殊现象,而是人生常态。
我们也可以将习惯困难和漠视困难的两种态度作比较。你可能会发现漠视困难、视困难为无物的人最终一事无成。那些无忧无虑的人大多也都是平庸之辈。所以习惯困难的人是具备忧患意识的人。
第二,为什么,讲必要性。
为什么要习惯困难?不好回答的话,可以从自身开始思考。我有习惯困难的态度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我自认为没有困难,或者没有明显的困难。
还可以引入虚拟论敌。有人认为眼前没有困难,不必要习惯;还有人认为人生没有那么多困难,不需要习惯。
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什么是困难。我们可以把困难理解为人生道路上靠现有的能力难以解决之事,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这样说来,人生每走一步都是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也是人成长的过程。
认为眼前没有困难或人生没有多少困难的人,可能是忽视了人生中真正的困难。那些轻而易举就能克服或完成的事,就不算是真正的困难。他们从来没有解决过真正的困难,所以他们的人生就过得很轻,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就不大,相应的个人取得的成就也没有多大。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能可克服多大的困难,就可能会有多大的成就。你能发现的困难越多,你的能力增长就越快。你能解决的困难越多,你人生的成就就越大。
这种思考就将习惯困难与人生的成就与价值相联系。习惯困难的前提是发现困难,没有困难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而习惯困难的人生,就会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所以发现困难并习惯困难是人生进阶的必由之路。
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立意深刻的要求之二。高中的写作无非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和看法。即便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考虑,所有的命题也都可以和青年成长建立联系。青年成长自然离不开人生与社会两个方面。
第三如何习惯困难,或者说习惯困难,要求我们怎么做。至少可以思考两个方面,一是调整心态,二是积极准备。果真能有之前的对人生认识,那么调整心态就是必须的。一切的懒散、等待、拖延、得过且过、无忧无虑等等都不复存在。既然困难是时时处处存在的,那必须时时处处做好准备,提前锻炼解决困难的能力。这就是一种积极应对的人生姿态。
有了这样的认识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可以尽情想象。
一个习惯困难的人,他的人生必然是相当精彩的。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下一篇:高三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