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9/6 9:13:22
伴随着多元文化共存时代的到来, 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样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波动。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经典文化和快餐文化等多维文化的冲突中, 从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到位到各种“标签”式语文教学流派的涌现, 使得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渐渐丢掉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远离了其固有的学科家园, 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因此, 积极审视和反思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多维文化的整合与融通, 唤醒并主动吸纳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智慧元素和有效基因, 将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在传统与当代的教育价值体系中, 是达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
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内化、创造与升华的过程, 应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指向和民族个性。尤其对于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文化积淀和情感体验相对贫乏的小学生来说, 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应以民族语言的积累、民族情感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建构为着力点, 使学生真正地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当成语言积累和精神建构的过程。因此, 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一种根性的觉醒, 应该秉承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内涵, 架构起一种符合本民族文化吸纳传承与再生创新的教学理念体系和实践操作规范,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化育学生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境界。
“素读”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读书法, 实施的是一种不刻意追求理解的纯粹的“私塾式”的阅读方法, 它以原始式的积累为主要特征, 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记住了多少、能够运用到什么程度。剔除糟粕, 我们将“素读”的读书思想和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可以将“素读”在理论上进行这样的界定, 即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 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 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 并与作者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达成共识, 以此丰富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丰盈精神世界的阅读方法。很明显, 以这样的视角理解, 我们很快便可在热闹与浮躁中窥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性特质:教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直接指向阅读文本, 深入文本领会原旨, 朴素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本的真实意境, 积累并生成优秀的语言文化, 进而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获得真实的语文素养。
作为多元文化冲突中的一种根性觉醒, “素读”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是一个主动的、非强制性的价值认同过程, 是基于文本主体价值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通过朴素的阅读过程, 潜心文本, 虚心涵咏, 切已体察, 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思想共融和情感互拥, 实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丰富和价值的提升, 既而垒筑起一个真实的且具有无限张力的精神大厦,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重新挖掘、审视、体认和吸纳, 突出汉语言文化的根性厚植;二是用“素读”的理论视角直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要义, 主动吸纳传统语文教学的思想精华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重新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种寻求本真的思路和方法, 尤其是有利于克服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走极端及过度“深度挖掘”的倾向, 能够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实内涵与本质,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全面落实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两个方面, 前者重在一种主体精神的建构, 后者强调了一种实践形式的再认, 二者体用相联, 和谐并进。
由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作为一种权威的语文教学指导性大纲, 无不体现着与“素读”相匹配的课程思想。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前提条件下,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阶段目标中, 课程标准反复强调,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建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课程标准还对不同年级提出了相应的背诵要求, 从而肯定了作为“素读”这一传统语文教学思想中的诵读特性与本质要求。
二
同其它语言一样, 汉语言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民族情结, 几千年的传承与积淀, 恒定了汉语教学最根本的宗旨在于“生成和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也就是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 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王尚文) 。作为一种根性觉醒, “素读”秉持的正是一种“真诚”的阅读态度, 怀揣谦恭而静谧, 拒绝浮躁和功利, 是一种老老实实的阅读之道、求学之路、钻研之径, 这也正是汉语言文化教育的根本出路。
毋庸置疑, 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介入阅读, 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方向与质量, 尤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态度是决定文本价值意义生成的指针, 是必须予以明晰的。小学生不同于已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中学生或者是大学生, 也不同于已有着丰富积累的成人或者是学者, 因为没有过多的阅读经验和丰富的原始积累, 尤其是通过阅历人生而产生的情感内涵, 小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就应集中在“积累”上——积累字词句篇, 积累情感态度, 积累精神价值。这样的积累是从个体生命原始成长的需要出发, 为生命的成长打下的是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民族情感。
“准确理解作者的话语方式与话语意图”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说, 我们面对的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的文本, 而且这种思想是被时下社会认可的有价值的思想, 代表一个社会的主体价值观, 对人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精神价值的形成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就拿文本解读来说, 首先要把握住文本的原初意蕴, 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 亲切作者, 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深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一个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 编者是文本的第一解读者, 他 (她) 们在尊重文本作者的原初隐喻思维和表现意蕴下, 给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列的教育, “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体现着教育的性质, 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教师是文本的第二解读者, 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 站在学生的视角, 透过文本表面上的文字符号与隐藏在文本后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 潜心审视和领悟文本的内在意义, 探寻文本意义生成的途径, 将文本的主体价值转化为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需求, 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文本意义的预制;学生是文本解读的第三读者, 在课堂这一个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认、品读和涵咏, 与教师、同伴、文本或者是文本的作者以及自我的原有认知基础、情感态度进行多维度的对话, 在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 逼近文本的真实要义, 实现文本意义的真实解读、文化价值的主动积蓄和自我精神的建构。
在这一点意义上, 有必要对“文本解读个性化”进行一个比较合理的诠释。应该说, 对于一个文本而言, 作者所要呈现的主体价值必然只有一个, 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点是不需要去怀疑的。比如说《静夜思》, 诗人李白在远离家乡的异地, 面对着窗外明月, 思乡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诗中最具吸引力的价值所在。假如解读时把文本的主旨理解成“思念家乡的情人”, 就窄化了甚至滑离了文本的主体价值。正如我们去理解一篇寓言体的文章, 就不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的问题, 因为寓言里的情节都是为中心服务的;理解一篇纪实类的文章, 就不需要让学生去思考“还可以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 因为事实已存在于理解中了。所以, 课标在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前提, 即“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假如“一千个读者”真读出了“一千个林黛玉”, 那么这个“林黛玉”一定不是一个完整的林黛玉, 也肯定不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 那样的解读只能是“盲人手下的大象”。所以说,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基于文本主体“价值取向”下的个体感悟, 是不同的读者用不同的视野阅读同一篇文章并融通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价值体认的解读过程。
三
基于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积极审视和对传统“素读”教学思想的时代体认, 可以为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找到一条回家之路——潜心阅读、眷注体悟、强化积累、重视应用。
潜心阅读, 指的是阅读的态度与方法。阅读的态度决定着阅读的方向和阅读的质量, 不同的阅读态度会有不同的阅读结果。小学生的阅读内容, 都是经过千筛万滤过的带有明确价值取向的文本, 是成螺旋式上升的符合汉语言学习规律和现代小学生成长特点的系列教材。这些文本和教材都会“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 以一种平和、静谧、渴求的心态进入文本, 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选择。首先, 教师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是有效、高效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保证。进入课改后, 教师的阅读往往有忽视钻研教材的倾向, 拿到教学文本, 不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对话, 而是忙于看教参、找资料, 搞教参搬家, 缺少独立思考, 自己还没有内化, 就将文本推给了学生, 结果造成学生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完成“教参”要求的需要, 方法显得呆板与僵涩。“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当他对课文中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 感情就会发生‘井喷’, 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 产生能量, 并且势不可遏, 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而产生飞跃。” (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语文老师首先应从儿童的视角, 以学习者的身份和符号意义上的文本、文本后面的作者进行对话, 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唯有这样, 教师方可高屋建瓴, 运筹帷幄, 引导学生在科学的认知路径中正确地解读文本, 既而让学生能够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 学生的阅读态度就会在教师的影响和预设下, 保持一种民族性的阅读自觉、生命化的成长自觉, 以一种虔诚的阅读姿态、多样的阅读形式走进课堂。也只有这样, 师生才会走向“共同阅读”, 学生也才会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虚心地倾听文本的声音, 走进作者的心田, 以一种平和的阅读心态参悟文本、积累语言、丰富内涵, 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和好的阅读习惯。
眷注体悟, 解决的是阅读的情感与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应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正被西化, 《小猴子下山》的小猴子有了“经济效益”的思维, 《狐假虎威》中的“狐”被看作机警的化身, 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正在阅读教学中背离了汉语言教学的轨道, 背离了民族的主体价值观。“素读”要求师生应同步于文字符号所隐喻的、作者所着力表现的——具有社会核心价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母语教学的根性特质。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应停留于形式上的“读”与“背”, 更多的是读者主体的积极融入, 主动地与文本及文本作者达成“意义共识”, 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解读的文本意义脉动于文本及文本作者的意图, 将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显或内渗在阅读的过程中, 可言、可演, 可赞、可叹, 从而逼向文本的主体价值。这样的体悟, 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强化积累和重视应用, 再次强调了阅读的目的与旨归。积“语言、生活和情感”之累, 应“生活、成长和创新”之用, 是语言教学的最终旨归。对于积累, 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咀嚼和应用。一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 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 对那些“不必解”的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强调的是“粗知大意”, 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 不但要求熟记, 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于老师认为, “这样做,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 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 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二是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 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视什么, 抓什么, 学生便会什么”。有了这样的语言积累, 再加上丰富的“生活和情感”积累, 学生才有“应用”的资本, 才能够将课内的用到课外, 将读移到写, 才能够实现“会听、会说、会写、会读、会生活”。
作为一种源自汉语言教育本质的教育思想, “素读”将还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实内涵与本质, 有助于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步形成“潜心阅读, 丰富内涵”的阅读态度,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寻求一种本真的思路和方法, 并重新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转自马车笔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教师评职称很重要的7个加分项
下一篇:新手老师上公开课如何拥有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