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中小学教研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科研 · 课题研究丨以研促教 提高信息科技学科教育教学水平

    阅读: 2022/12/20 17:36:34

    以研促教,提高

    信息科技学科教育教学水平

    ——信息组第三次集体学习活动报道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解决信息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12月9日,信息组全体教师在张芳宁老师带领下线上开展了第三次集体学习活动。活动前大家深入研读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关于“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这一部分内容。

    活动中,老师们针对校本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地办法。即通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促进多学科课程整合等方式,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与数学等学科知识的整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1.课程整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新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比如学生先观察和分析实例或作品,说一说可能用到哪些学过的方法,还有哪些效果是我们暂时实现不了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结合微课或提示,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2.逆向教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UbD理论是以具体的学习结果作为目标,根据目标进行逆向思考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设计要从预期的学习结果出发,而不是教师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出发;强调评价要先行于教学活动设计,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克服传统设计中的灌输教学,以及在活动式学习中有活动无思考的设计误区。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活动式教学和主体单元的教学设计,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分层任务的设置和多元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1.设计单元主题,布置分层任务。

    每四课为一个单元,设计统一的单元主题,根据知识点的难易衔接分层布置课堂任务,为了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合理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主动探究来掌握知识,同时老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最终掌握知识点完成学习任务。

    2.创造机会,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

    在任务小结或作品展示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在评价别人的作品时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其次要给出科学中肯的修改建议,每节课都安排这样的环节,在信息课上建立科学、正确的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认识到,信息科技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为起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目标,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上好每一堂课。

    转自:“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81)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科研 · 课题研究丨落实细节 在润物无声中将写字指导落到实处

    下一篇:科研 · 开题丨课题引领促发展 深耕细研启新程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