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5/8 15:16:20
见贤思齐 与智者同行
黄特
瑞安市朝阳幼儿园
黄特,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瑞安市朝阳幼儿园教师、教科室主任。曾获“瑞安市第一届学前教育阶段教坛新苗”、“优秀教师”称号。执笔课题获温州市2020年教科规划课题成果评审一等奖,瑞安市教科规划课题成果评审一等奖。近三年撰写的课程方案、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师小课题在县市级获奖,其中瑞安市一等奖6篇,三等奖1篇。在温州市第二届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论文修改”项目中获二等奖(民办组),瑞安市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论文修改”中获一等奖(民办组)。
为什么来?
关注“科研力量”公众号一年有余,但是每每只是在推文中远远地看着别人的学习和感悟。或许是缺少了真实的场景,学习总是缺了点温度和效度。当我欣喜的在省培平台上看到《教师教育科研实操》项目时,我觉得可以离张老师更近一步,离我想要的“可能”更近一步。我来了,带着自己的内驱,带着冲破舒适圈的勇气,带着突破教学科研瓶颈的期待来了。4月12日——16日,为期五天的培训真的很治愈,是科研心态的一次洗礼。
学到了什么?
思想的触动
真正参加了《教师教育科研实操》培训后,方才觉悟自己想错了、想多了、想贪了。来之前总想着向外索取,来之后才发现最缺的是向内自省。最感性的体悟是“两个差距”:
第一,是理念、理论的差距。培训中,张作仁老师、陈素平老师、朱跃跃老师、凌素凡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有高度的理念和概念。张老师每节课前都有的“灵魂五问”的互动,没有“一问”我能给出让自己清晰满意的答案。原来,自己对于教科研的迷茫,没有头绪没有方向,是因为没有站位,没有规划!
第二,是科研态度的差距。原先我觉得自己很努力、很勤奋,在工作中坚持自学反思。但是通过学习,聆听了授课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坚守,以及他们身上不仅仅是只是勤奋就能到达的科研睿智。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否有“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想上的懒惰”的嫌疑?与真诚务实、思行合一的科研态度相比,我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努力。
思维的突破
五天培训中,张老师金句频出,信息量很大。终其所意,最核心的还是想通过案例和文字,让我们获得思维上的开拓,亦或者转变,也就是他说的“原点思维”。教育教学研究,是去繁从简,是一件件脱去叠加的“华丽外衣”。我想,张老师期许我们的不仅是感性上的共鸣,更希望我们在理性的空间里找到了一点点思维的“突破”:
第一,拥抱课堂的“突发”。未来视角下,作为教师应时时叩问并关注,我们所要培养怎样的孩子?为了培养这样的孩子,我们的课堂要作怎样的变革创新?在这个内容下,老师举例的“鲫鱼案例”“千纸鹤”案例,让我一下子顿悟。教育就有这样的魔力,学段不同,其理念是共通的。我们学前阶段幼儿学习的三大方式——“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张老师的案例里得到验证。因为害怕出错,害怕突发,所以我们会不经意间让孩子错失许多探索发现的机会。唯有冲破原有模式下的定性思维,打破学科边界,尝试逆向思维,追求深度的思考,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寻找创意的“突围”。教育科研实践中,授课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在论文修改中、科研实践中创意的想法和独特的做法。比如凌素凡老师用自己的个人故事讲述教育叙事可以捕捉的时机、视角,以及如何运用文字做到真实表达、理性表述、深刻立意。每个教育叙事背后,都充满温度和力量。
第三,相信积累的“突跃”。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科研工作必须坚持将深度思考融化成自己的内质,成为思维的一部分。值得欣慰的是,培训归来,我做到了每天工作盘点,每次实践梳理,把即兴的顿悟转换成恒常的文字和习惯,让它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点滴足迹。
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感恩选择,感恩温大,感恩张老师,感恩小伙伴,遇见你们是确幸,是美好!一期培训,当下的内化是一部分,我相信,思想的触动、思维的突破它有未来的力量,隐形的“后劲”会在将来我再次“迷途困顿”时给我一些曙光。
转自:“科研力量”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