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阅读: 2023/7/27 15:11:16

    何谓“劳动”?根据人类学的一般定义,劳动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人类和动物的分界,就在于人有意识的制造和使用工具,来进行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

    我们在动物身上也能找到创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例如中美洲巴拿马生活着一种白面卷尾猴,这种猴子也可以制造工具,具体来说,就是把石块大石块从山崖推下,砸碎,筛选有用的石块,然后利用这种石块挖土,找蚯蚓和虫子吃,还可以砸坚果取食。

    那为什么这种谋生活动不能称之为劳动?对于猴子来说,这种活动是祖辈相传的谋生手段,是本能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猴子有创造和使用工具,但并没有学习和尝试,迁移和迭代更新技能的过程。

    猴子创造使用工具,及时满足“吃”的欲望,这和人类的劳动是有显著不同的!

    种地是一种劳动,但种地不是一种下就能收获,就能吃,需要不断的浇水、施肥,除杂草,需要耐心等待作物的成熟。

    种地是为了吃饭,但吃饭的欲望是受到到限制和延迟的。与猴子砸坚果取食的行为显然不同。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对劳动活动之意义的精辟阐发:

    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正是因为对象对于那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个别性或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因此那劳动着的意识便达到了以独立存在为自己本身的直观。

    王德峰这样阐述:

    本能活动和劳动都构成对于现成对象的否定,本能活动对于对象的否定,是直接消灭掉对象以满足自然的欲望(消耗物品),而劳动对于对象的否定,则是欲望的节制或限制,是推迟欲望的满足,因为劳动不是消耗或消灭物品,而是陶冶、塑造事物。消耗与陶冶,是对于对象的不同的否定关系。前者随着欲望的满足而消失,后者在陶冶过程中止后却成了对象自身持久的形式。对象还在,并且带上了劳动者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对于劳动者仍具有独立性。

    人吃饭和猴子取食是本能活动,人吃饭是把米饭消耗光了,但种地却是在创造事物,创造食物,包含着一个陶冶和塑造的过程。

    并且种地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可以长久存在的谋生形式,可以脱离人存在,但吃饭显然不是,把饭吃光,消耗了,就没了,这个过程就结束了。

    正是这个在这种类似的劳动过程中,形成无数的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迁移,创造了人类文明,自此人只要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就会不断学习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这种活动反过来塑造着人,也改变创造着形形色色的人。

    假如把一个人类婴儿带离人类社会,完全和人类社会脱离关系,那么她最终会成为动物,而不是人!

    我们都听说过“狼女”的故事,狼女在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前二十年,她完全是一种动物形态生存着的。

    转自:“我爱文史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1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中国早期国家组织的建立

    下一篇:新书| 一本畅销书的欧洲之旅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