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大单元教学设计动作分解┃大单元教学

    阅读: 2023/7/31 15:26:41

    大单元教学设计动作分解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徐铭莲 冉宜沿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市字水中学

    摘 要:大单元教学已成为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实操却成为一线教师新的思考点。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展示大单元教学路径的动作分解:提取大概念—确定单元目标—分解成课时目标—调配适切篇目—构建主任务。通过以上全链条动作分解,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大单元教学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路径;动作分解;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徐铭莲,冉宜沿.大单元教学设计动作分解——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13):25-27.

    虽然一线教师在轰轰烈烈的教改推进中与“大单元教学”“谋面”了,但他们还未能理解“大”所体现的大概念统领和任务群整合所昭示的系统整合,难免“囫囵吞枣”。目前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仍外显为大量的零碎的单篇教学,更遑论其内在的大单元逻辑。因此,一线教师不仅“消化不良”,还在落实教学设计时陷于“无从下手”的囧地。想要教师们与“大单元教学”达到“相知”——掌握“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的技能,甚至“相爱”——自由有效运用,还需便捷的一步一步的实操路径的指引。

    基于此,笔者通过自身的多个大单元教学实践,结合一线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考逻辑,对大单元教学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动作分解:提取大概念—确定单元目标—分解成课时目标—调配适切篇目—构建主任务。通过这个链条式的连环动作,践行大单元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就实现大单元教学路径的动作分解进行详细阐释。

    一、提取大概念

    教学设计动作分解的第一步,是启动“按钮”——提取大概念。

    大概念是一种聚合概念,是在提取学科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精练性的学科核心概念。大概念是教学设计的按钮,只有找准并启动大概念,才能透视和把控整个大单元,实现具体与抽象交错的认知图式结构的建立。

    大概念是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结合中提取的。李卫东老师认为,“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最为核心的大观念是围绕‘内容和形式’的概念性关系、‘语言和思维’的概念性关系的理解”,“而具有教学操作性的是‘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习单元层面的大观念”。基于此,笔者将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大概念提取分析如下:

    本单元编写时确定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教材“单元导语”中指出“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观察与批判”中,“批判”是“观察”的结果,“观察”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批判”指向议题。虽然“批判”还没有揭示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不足以称为大概念;但交代了这个单元的一个整合点——“社会批判性”,引导学生感受小说反映的社会的深刻性,学习作者批判的眼光,这在过去的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批判性”应作为大概念的部分语素。

    本单元的大概念还需要其他语素。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在此任务群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2]等。教材选文均体现了环境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并形成互动:《祝福》反映了社会各类人对祥林嫂的生命与精神的戕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组为一课,分别反映了中国封建统治下官逼民反的现实和沙皇专制统治下可怜虫的现状;《促织》与《变形记(节选)》组为一课,通过人变蟋蟀与甲壳虫,分别反映了官员喜好与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

    综上,这一单元的大概念可提炼为“人物与环境共生、互动,体现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二、确定单元目标

    第二步,在提取大概念的前提下,根据核心素养的需求,关切整体,确定单元目标。

    有效教学须目标先行。泰勒强调目标的设定是整个课程计划的关键,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应以学生行为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为基础来衡量。

    确定单元目标又可细分为:

    1. 吃透“类文本”。

    经过编者精心编排的教学单元,在事实上是相对可操作的单元。正如程翔老师提出的,“一个单元内可以按主题类组合,也可以按文体类组合。无论哪一种,我们把同类和类似的文本称作‘类文本’”[4]。教师在单元教学前需先将这个单元的所有篇章——类文本进行通盘分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所有篇章,都在“语言”“情节”等方面颇具典型性。

    2. 锁定任务群的学习活动和学业质量评价。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2]

    故而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品味语言的相关学习活动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和主旨,欣赏小说不同的语言风格,运用读书提要或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3. 锚定单元目标。

    本单元提取的大概念是“人物与环境共生、互动,体现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核心素养的目标聚焦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故而在教学目标的设立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得到对于人物和环境的理解,最终关注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同时,根据教学经验和小说知识的建构可知,“情节”是基础,其也应进入目标之列。

    基于此,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设计如下:

    三、分解成课时目标

    第三步,将单元目标分解为可逐一完成的课时目标。

    宏大、抽象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也很难进行具体评价。故单元目标确定后,必须将其分解成不同维度的有梯度的课时目标,进行“砌砖”式的累积。

    笔者在建立单元目标的时候,有意识地使其具备人物、情节、环境同等地位不同层次的维度划分,充分展现小说的体裁特征。在分解目标时,注重其下位概念的存在,如人物维度就分为概括人物形象和总结人物塑造的方法。同时,笔者试图让课时目标内部成为螺旋式上升的关系,每一目标的完成都可成为下一目标实现的基础和上一目标成果的巩固。

    基于此,本单元的课时目标设计如下:

    点击加入视频课程中小幼教师如何做课题写论文,零基础学习做课题写论文。

    四、调配适切篇目

    第四步,从学习任务群中调配适切的篇目来落实目标。

    统编教材中同一任务群的篇目只是这个群的素材,其顺序不应该被固化,更不能让每一篇都去实现每一个课时目标,否则将陷入每一个目标都不能落实的“蜻蜓点水”式的重复劳动的旋涡中,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因此,应根据课时目标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花式调配”——根据需求,进行顺序调整和篇章组合。本单元的篇目调配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具体目标的完成,并不都需要将本单元的全部篇目进行分析,只需调配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即可。如完成目标3(自然环境的作用),笔者仅调配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篇课文;完成目标5(叙事手法),笔者则调配了《变形记(节选)》《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篇课文;完成目标9(自己对人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笔者才调配了本单元的全部5篇课文。笔者的教学实践显示,这样的篇目调配针对了具体的目标,避免了传统单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要面面俱到的情况,是更适宜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完成的有效的大单元教学。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五、构建主任务

    第五步,根据前述步骤构建主任务。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2]实践也证明,情境任务型学习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所以,每一个单元要有一个主任务。

    本单元关注社会人生,指向语言核心素养,故而情境主任务要能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自己对于小说社会批判性的理解,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关注社会人生。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从“主观参与+客观理解”的角度来观照书本和现实,将情境主任务设定为“小说具有批判性,请你结合本单元篇目进行阐述”。

    这一情境主任务从学生接触本单元开始,就一直伴随着学生,直到学生完成本单元最后的学习。要完成这一主任务,学生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交流下,学生就可以顺利完成四大单元目标和九个课时目标,最终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总之,大单元教学路径的动作可分解为:提取大概念—确定单元目标—分解成课时目标—调配适切篇目—构建主任务。当然,实现大单元教学的路径还有很多,笔者只是站在一线教师易操作的角度作了探索和阐释,希望能对火热进行的大单元教学探索提供参考。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阅更多大单元教学专题文章。

    本文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 2023,(13),25-27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6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可以这样做科研

    下一篇:项目化学习中“制作”的价值意蕴及支持策略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